close

 

我們的秘密,其實不是秘密!

楊惠中

(NOWnews/東森新聞)

春節期間,正是舉家歡樂、分享訊息的最佳時刻;然而,有些人在此時並無法共度快樂,因為無端成為許多人茶餘飯後揶揄的對象;也因此有些人選擇在春節期間到國外走走,免得受到流言蜚語波及……。

警政署近日公布,去年立委吳育昇驚傳緋聞事件時,女主角孫小姐雖然沒有前科紀錄,也未涉及任何刑案,一周之內卻有十六個單位、七十多名員警,以警用電腦上網查詢她的個人資料(據傳總共查詢一千多次)甚有人重複查詢兩次以上!顯然超乎常情,也違反警政署的作業規定。

事件女主角被媒體大肆揭露私人資料,媒體的追逐使得女主角名字成為2009Yahoo奇摩最夯搜尋榜單第五名。孫女的醫師林政誠也向媒體大爆料,細述孫女醫療的時間次數和細節。對於醫師洩露病人醫療隱私,林政誠因而被北市衛生局約談,亦受病患人權團體嚴詞批評。

我們可以理解,國家出於辦公所需,個人資訊全面電子化有助於行政效率;但是像這樣的公職人員熱中於察看並未涉案個人之資訊,顯然有違正當法律程序,明顯只是濫用職權以滿足個人無聊與好奇。

不要以為,只有警方才有查詢個人資料的本事,戶政、檢調、防疫、保險、學校、工商、網路/電視購物,甚至於診所內的櫃檯人員,皆可輕鬆地在鍵盤查閱我們的個人身分等記錄。不禁令人恐懼,孫小姐被瀏覽的次數,豈只是一千多次!

現仍有人天真地認為─讓人知道姓名、出生日期有甚麼關係?殊不知,拜於科技所「賜」,個人在校成績、交友訊息、財產所得、政黨傾向、購買商品、生理資訊,乃至於服用威爾剛劑量、隆乳次數、障礙等級、感染者身分等秘密,竟得以在當事人不知不覺中,一覽無疑。

也正因為我們處在彼此窺視的社會,身體特徵(豐滿)、性別呈現(跨越性別)、性傾向、性經驗等,媒體得以輕易獲得,滿足大眾對於當事人的慾念與好奇。如此價值和自以為正義,濫用體制所賦予的友善關係,容易淪為對待當事人之訕笑與暴力。

緋聞事件經過幾個月了,眾多雜誌媒體仍在這春節期間,不約而同出刊報導許多孫小姐尚不為人知的感情經歷,可見新春假期確實是「閒聊」與探詢他人近況的好時機!

縱使,警方聲稱將對系統中「異常對象」、「異常時間」和「異常數量」的查詢單位執行抽檢;然而,其實有不少人是「素人」愛好者;更何況,再多的「異常」仍得以偽善的包裝方式進行。

這就是人權團體所擔心的事;卻一再發生。然而,「電子病歷」及個人資訊全面電子化的政策似乎仍堅持必行。我們不知道,我們以為過著「彼此尊重」的同時,遠端的那(些)人正在瀏覽我們本無法公開的秘密……。

 

楊惠中(2010),「我們的秘密,其實不是秘密!」,NOWnews/東森新聞,2月19日,論壇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