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傳染病防治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對疾病的錯誤認知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公衛觀點:把醫療資源留給中重症

0512.jpg

楊惠中、邱飄逸

(蘋果日報)

    一名20多歲女性,曾接種過三劑BNT疫苗,沒有慢性病史,因為發燒、腹瀉而PCR篩檢確診COVID-19,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6天,提醒我們都要改變心態,既然要和病毒共存,健康照護責任就回到我們自身,留意是否出現呼吸道症候群及接觸史,我們自己照顧好「輕症」;才有助於醫療資源留給中重症患者。

然而,有些人無奈必須忽視自身健康變化而造成憾事。

    從美國這樣先進國家來看,非洲裔美國人感染COVID-19甚多,因需要工作維持基本而忽略自己健康狀況,甚至已有症狀仍刻意不去篩檢,因擔心確診了仍無法支付龐大的醫藥費;臺灣因有良善的健保制度,並不像美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更顯示「社經地位評估」在傳染病防治是極需要被關注的一環。

    安東尼佛奇(Anthony Fauci,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本身為愛滋病學專家,認同愛滋防治工作的經驗可以為新型肺炎疫情做出貢獻。傳染病防治工作應該互相借鏡,畢竟凡人皆非病毒的絕緣體。

    COVID-19肺炎與愛滋疫情的相似在於對於非洲裔美國人有嚴重的影響。若以愛滋為例,年輕的黑人族群相較其他族群有不成比例的較高感染率;而COVID-19疫情中,非洲裔美國人基於較初階的職業(經濟弱勢),也有不成比例的高感染率。

    隨著疫情的變化,臺灣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大眾的恐慌不安也隨之起伏。臨床照顧COVID-19確診者亦多表示擔心病情被揭露而遭受汙名及歧視,此情況常見於愛滋感染者。其實疾病本身並不可怕,對疾病錯誤的認知才是最可怕也最不必要。在這場與COVID-19及愛滋防治的戰役之中,我們都是同陣線的戰友,即使是小小的作為:盡到照顧好自己身心的責任,定時關注更新重要的防疫訊息,落實執行防疫政策,並將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都能匯聚成強大的正能量。沒有人會希望確診任何傳染疾病,而我們的平常心對待及與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是讓社會回歸正常生活運轉的重要復原力。

    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不會有停止的一天。因此全球警戒(Global Alert)本來就是很重要的事情。然而臺灣沒有參與WHO,對我們來說,失去了在第一個時點即刻控制疫情的機會。在SARS以後,許多國家才發現確實是不應該讓臺灣不在全球防疫網裡面,全球防疫是一個網絡(network),這個網絡不容許有任何的破洞,現實臺灣就是一個破洞。

    傳染病防治工作應該互相借鏡,國際公共衛生不該有人/國家是局外人。在病毒面前,我們必須保持警戒與謙虛,因為病毒對待人類,非常公平。

(原始報導聯連結)「對疾病的錯誤認知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公衛觀點:把醫療資源留給中重症

https://www.appledaily.com.tw/forum/20220511/NRP22LBWNFBGBCGPHZEMWOTNAE/?fbclid=IwAR1wuoBSGtDHL7YOpRaJqdiZfCReggiLyYFepty_v5V-xz82RBCJcyRbxRk

🍎🍎🍎🍎🍎🍎🍎🍎🍎🍎

楊惠中

臺灣露德協會/理事(法律政策)

法律學士/公共衛生(傳染病)碩士

21屆金峰獎/全國十大傑出領導人

🍎🍎🍎🍎🍎🍎🍎🍎🍎🍎

邱飄逸

臺灣露德協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專長:愛滋病防治與愛滋照護、照護輔具研發、成人護理

🍎🍎🍎🍎🍎🍎🍎🍎🍎🍎

🍎楊惠中、邱飄逸(2022),「『對疾病的錯誤認知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公衛觀點:把醫療資源留給中重症」,蘋果日報,511日,論壇版。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事989電台》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可降低感染COVID-19後重症/死亡的風險

DSC05639-OK.JPG

諮詢專家:

楊惠中(法律學士、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碩士)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新聞稿

建議先接種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替新冠疫苗做準備

https://www.taiyi.taipei/video-xzs8n0r/

由於目前12歲以下無COVID-19疫苗可接種;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新聞稿表示

建議可先接種13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替新冠疫苗做準備。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樣是輝瑞(Pfizer Inc.)大藥廠的產品;接種COVID-19疫苗與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建議需至少間隔14天,提醒任何資訊無法取代醫師親自關心您,個體差異請務必諮詢醫師

具法律、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雙專業背景/楊惠中表示:「《傳染病學期刊》研究接種過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COVID-19患者致死率、嚴重度較低。這個觀點最早出現在美國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傳染病學期刊》的一篇回顧性研究當中,研究人員追蹤超過53萬名65歲以上的民眾,發現曾接種過「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的人,確診COVID-19、住院、死亡的機率,比未接種過的人低了3成左右(但不能被輕易解讀為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預防COVID-19病毒,因為肺炎鏈球菌和冠狀病毒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致病原)。「肺炎鏈球菌」其實包含了多種會侵襲肺部、中耳、鼻竇等呼吸道器官的細菌,免疫力差的人易感染肺炎鏈球菌,嚴重者可能因肺炎所引發的呼吸衰竭而死。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人之所以罹患COVID-19後重症、死亡的機率較低是因為冠狀病毒會嚴重影響免疫系統,使得其它病菌趁虛而入。許多人確診COVID-19 不是死於冠狀病毒所引起的症狀,反而是感染其他細菌、病毒所引發的併發症而身故。」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樣是輝瑞(Pfizer Inc.)大藥廠的產品。

●接種COVID-19疫苗與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建議需至少間隔14天。

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PCV23)不同。

提醒本資訊無法取代醫師親自關心您,個體差異請務必諮詢醫師。

DSC05520-OK.JPG

楊惠中進一步表示:「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可降低感染COVID-19後重症死亡的風險。最近有一篇美國傳染病學會的研究指出接種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後,可以使65歲以上的人降低感染COVID-19後重症死亡的風險,其診斷率、住院率、死亡率都只有一般人的 6-7 成,可見疫苗有不錯的效果。」

目前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兩種,分別是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價數是指含有多少血清型的保護力。PCV13含有13 種血清(13456A6B7F9V1418C19A19F23F),適用於出生滿6週以上幼兒、青少年、成人與長者,對於預防老年人重症有效,可以活化T細胞,接種後的保護力能維持10年;PPV23內含23種血清型(123456B7F89N9V10A11A12F1415B17F18C19F19A2022F23F33F),適用於一般成人與2歲以上兒童,能活化B細胞;但不能活化T細胞,能維持5年保護力。

簡單說,肺炎鏈球菌疫苗分為13(PCV13)23(PPV23)兩種。兩者的差別如下:

PCV13涵蓋13種肺炎鏈球菌的抗原

可活化「T細胞淋巴球」。一旦被感染過後,T細胞淋巴球會保存病原體的「記憶」。下次同樣的病原入侵體內時,就能很快撲滅病毒。也正因如此,13價疫苗的保護效期較長,可達10年之久。

PPV23涵蓋23種肺炎鏈球菌的抗原

可活化人體內免疫第一道防線「B細胞淋巴球」。但B細胞不像T細胞有「記憶」,其保護效期較短,約2~4年會減少一半的保護力,每5年左右要重新施打。

◎接種建議肺炎鏈球菌疫苗分為13(PCV13)

◎青少年高危險群及成年人:建議先接種1PCV13,隔1年再接種PPV23,再◎隔5年後,高危險群可再接種PPV232劑。

◎現行公費常規疫苗中已有3PCV136-12個月大的嬰幼兒可自費再接種1PCV13

PCV13施打後隔14天以上,可再接種COVID-19疫苗。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介紹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UBBuFeqsBwVMVesJNx-mcw

13價_210910_0.jpg

●疾病簡介

肺炎鏈球菌為人類重要且常見的細菌,有90幾種血清型別,可引起嚴重的肺炎(如膿胸、肺部壞死等)、菌血症、敗血症、腦膜炎等侵襲性感染與併發症,甚或導致死亡。任何人都可能感染肺炎鏈球菌,而台灣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幼童和65歲以上老人,其中幼兒又以2- 5歲為主,1-5歲次之,其他高危險群則包括免疫功能不全、人工耳植入、慢性心臟或肺部疾病、腎功能衰竭、糖尿病、癌症、沒有脾臟、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是接受化學治療、腦脊髓液滲漏的人。

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能預防COVID-19

https://youtu.be/M0GMp0frwDE

內容跳轉

05:49 肺鏈疫苗防新冠?科學解析

08:18 肺鏈疫苗防新冠重症死亡是真的嗎?

09:10 究竟要不要搶打肺鏈疫苗?

10:04 肺鏈疫苗與新冠疫苗可同時接種嗎?

●認識疫苗

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PCV13)是一種相當安全的不活化疫苗,內含13種血清型(13456A6B7F9V1418C19A19F23F),接種後少數的人可能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的反應,一般於接種2天內恢復。發燒、倦怠等嚴重副作用則極少發生,接種後如有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速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請醫師做進一步的判斷與處理。

疫苗並不是治療藥物。不論是否接種疫苗,該做的事都沒變:酒精、口罩請務必隨身備妥使用,相信醫療專業,非常重要!諸多國際醫學期刊建議多補充營養品:「鋅」、「維他命C」、「維他命D3」有助增加免疫力、有助抵抗肺炎。

※維他命C本身具有高度抗氧化力,加上維他命C有助於刺激身體製造干擾素來破壞病毒,維持細胞膜及呼吸道黏膜組織的完整,與免疫系統的調節有其生理上功效。

體內維生素D3含量與COVID-19肺炎確診成「負相關」;臨床實驗出維生素D3含量越高,確診比例越低。維生素D3有免疫調節作用(可以減輕發炎),有助於減緩新冠肺炎在肺部產生細胞激素(維生素D3相較於維生素D2,前者對提升血液濃度有比較明顯的效用)

「鋅」作為治療兒童嚴重肺炎的輔助劑或許能降低死亡率。臨床上發現,鋅對於免疫細胞的健全發展非常重要,若缺乏鋅將容易造成免疫功能異常及容易引發感染。

提醒:任何資訊無法取代醫師親自關心您,治療疾病請務必諮詢醫師。

諮詢專家:

楊惠中(法律學士、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碩士)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705-蘋果News.jpg

「解隔=不具傳染力」復工沒必要採陰的原因?專家科學解釋報你知

太瑿生醫集團/總經理 楊惠中

法律學士|公共衛生(傳染病)碩士

    先講重點:COVID-19解隔離(出院)即代表「不具傳染力」。

    臺灣COVID-19染疫解除隔離人數已破萬;但不少人回到社區或職場,被要求應檢附「檢驗陰性證明」,這明顯是理盲(或醫盲?),更突顯自身的恐懼排斥壓垮了原有該有的科學理智。

    陰性(-)/陽性(+)的差別就是0/1的天壤之別。

    COVID-19確診者康復後,後續PCR核酸檢測仍會陰陰陽陽長達3至4個月(因為PCR靈敏度的程度,連死病毒也會偵測得到,所以縱使身體只剩1隻COVID-19病毒,測出來就不會是0),也就是不可能會有陰性證明。

    但是解隔離(出院)即代表「不具傳染力」。第一線醫療人員不可能也不會縱放原本就該隔離的COVID-19感染者,如此只是放虎歸山,自找麻煩。

    同樣是新興傳染疾病,愛滋病的防治經驗,讓我們在這次COVID-19疫苗研發以及公共衛生、人權的修正、發展,有了很好的基礎。

    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此為國際U=U共識:「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讓愛滋治療與防治有新的發展與詮釋。根據2019年8月30日美國疾病管制署公布的一份文件指出,抗病毒藥物、預防性投藥、保險套,已經是預防愛滋病毒傳染的三大重要策略。且經過國際大型的研究發現,愛滋感染者接受治療,血液中測不到病毒量且穩定長達6個月以上時,能100%預防,不會透過性行為的途徑傳染給他人,也就是「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但絕對不會是陰性(-),就像疤一樣存在人體。

    那麼到底COVID-19病毒量多低,才能夠判定安全?臨床上終於有了共識:「CT值(cycle threshold value)超過30,即可解除隔離治療。」

    CT值數字越高,代表病毒量越低(即傳染力越低)。CT值中文又稱為「循環數閥值」,這是肺炎病毒基因在實驗室中透過病毒核酸檢測(PCR)之後所測出來的數值。

    COVID-19病毒非常微小,僅約流感病毒的10分之1,想要監測病毒RNA的濃度,就必須透過PCR多次複製特定基因,放大觀測。每將病毒放大1次就是1單位的CT值,也就是2的次方倍(以CT值18為例,就是指2的18次方)。如果確診者體內病毒RNA濃度很高,進行PCR檢測時,只要複製幾次就能觀測到病毒,此時CT值數值相對較低,顯示傳染力較高。

    相較之下,許多確診者感染時間較久,體內病毒濃度相當低,在做PCR檢測時,就必須重複複製好多次,才能觀測到病毒RNA濃度,這個時候CT值數值就較高了,也代表傳染力低。故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醫師表示,之前採檢確診CT值訂定大於等於34解除隔離標準過於嚴格,一般來說,CT值大於28以上,就培養不出病毒。

    依疫苗接種規定,確診者在6個月內不列入公費接種對象,無法接種疫苗。所以肺炎康復後解除隔離的民眾若要返回工作崗位、社區、就醫,被要求應檢附「檢驗陰性證明」或疫苗接種證明,根本就是刁難。

    傳染病防治法第12條:「政府機關(構)、民間團體、事業或個人不得拒絕傳染病病人就學、工作、安養、居住或予其他不公平之待遇。但經主管機關基於傳染病防治需要限制者,不在此限。」同法第69條:「處新臺幣1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必要時,並得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按次處罰之。」

    各縣市衛生局在確診者解除隔離後1至2天內,會開立「解除隔離治療通知書」(簡稱「解隔單」),載明姓名、診斷醫師等資料,可視為康復證明,COVID-19解隔離(出院)即代表「不具傳染力」,可恢復正常生活。

    另讓我想起先前政府訂立「塑化劑安全容許範圍」,許多民眾大吵大鬧既然塑化劑是不好的東西,為什麼還可以容許?我們常喝的塑膠瓶裝飲料,飲料/食物原本生產過程本完全無塑化劑;但裝在塑膠瓶或接觸塑膠袋,在靈敏度即高PCR儀器檢測就不會是0塑化劑;重點是「安全容許範圍」。

    全世界每一天都在公共衛生課程實務演練,不懂就要謙虛學習,而不是放任恐懼心理,造成愚蠢之事甚至觸法不自知。另提醒教科書是寫給初學者學習,遷就閱讀者較低的理解能力及背景知識,只會列舉最典型的案例;面對新興傳染疾病,研究報告/期刊及臨床觀察下累積經驗,才有助於我們提早應變預防(而且要比病毒散播的速度更提前一步滅火),而不是口口聲稱「預料中的事」,造成紙包不住火,傷及無辜釀成災。

🍎楊惠中(2021),「『解隔=不具傳染力』復工沒必要採陰的原因?專家科學解釋報你知』」,蘋果日報,7月5日,論壇版。

蘋果日報-「解隔=不具傳染力」 復工沒必要採陰的原因?專家科學解釋報你知.jpg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15-新聞.jpg

蘋果日報》生醫業者解析疫苗臨床實驗「應正視人體白老鼠倫理問題」

楊惠中/法律學士|公共衛生(傳染病)碩士

    目前接種過COVID-19疫苗的人,誰知道兩年後集體發生什麼後遺症?畢竟現今沒有一支COVID-19疫苗走完「傳統」程序;疫苗保護力(有效)的前提是「安全」,這點同不同意?

    如今仍有許多貧窮國家買不起現今任何一支COVID-19疫苗,我們若只在乎疫苗是否取得國際認證;而不在乎疫苗本身涉及的法律/倫理、人道救援,其實已過度簡化疫苗的意義。

WHO曾說:「全世界70%的疫苗,掌握在10個國家。如果全球70億人口都要達65%接種涵蓋率的話,光靠這幾家疫苗大廠完全無法供應,並補充說到,很多國家都願意用『免疫橋接』(Immuno bridging study)方式來替代第3期臨床試驗。」

    傳統(正常程序)的新藥試驗可以動輒7年以上慢慢研究;依現今COVID-19病毒快速漫延且不斷變種,按「傳統」程序走完,全世界的人類大概已滅亡!故「免疫橋接」肯定是未來的國際趨勢;但這種非正常程序,WHO也沒有訂國際標準可循,遂今年526WHO召開專家會議,邀請5家已上市的疫苗廠以及11家具潛力尚未進行三期的疫苗廠開視訊會,因全球還有200多支疫苗在研發中,如何加速疫苗研發?會中討論到以「免疫橋接研究」取代傳統三期臨床。

    國產高端疫苗公布二期臨床試驗解盲成功,未來三期試驗將朝「免疫橋接」方式進行,受到各界批評。

    「免疫橋接」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已經確立某個群體具有臨床保護力條件下,將不同的疫苗利用免疫橋接方式進行比較;若比較不同群體,疫苗誘發的抗體反應程度相當,則原本已確立的保護力,就能橋接到新使用群體。

    簡單說,現階段的三期試驗已與去年疫苗研發時環境不同,目前市面上已有認證有效的疫苗,若還依循傳統三期試驗將受試者分成二組:一組注射新疫苗、一組打的是安慰劑(食鹽水),如此染疫(高風險)的人不直接投予疫苗,還在用傳統安慰劑進行第三期實驗,有違法律/醫學倫理!

    為什麼要取代三期?主要理由:一、全球開始全面接種「第一代疫苗」之後,愈來愈難進行傳統的三期臨床試驗;二、全球不能只依賴這幾支疫苗,尤其是貧窮國家缺乏冷鏈保存設備,mRNA疫苗即便產量夠也不能普及,更何況全球仍供不應求;三、還在研發中的二代疫苗,能不能以「第一代疫苗」為基礎,快速判定二代疫苗是否有效?因此有不少與會專家鼓勵各國藥政單位採取免疫橋接試驗,來免除傳統三期臨床試驗。

    所以目前國產疫苗三期試驗會進入「Head to Head(不劣性試驗)的對比式臨床實驗,將受試者當實驗組、注射AZ等其他疫苗的人當對照組(而不是依傳統打安慰劑/食鹽水),比較受試者對病毒的中和抗體效價、預防重症、死亡及副作用等效果即可。

    這種試驗稱「Non-Inferiority Trial(不劣性試驗),也是新藥研發的方法之一。在特別情況下,「不劣性試驗」迫切需要。例如基於倫理的考量,對於治療危及生命之疾病,若市面上已經有確認療效且安全的藥物,安慰劑/食鹽水組的設計有違法律/醫學倫理,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細菌感染疾病等的用藥;或是已上市藥物的療效很好,新藥的療效要超過標準治療藥物的可能性較小;但是新藥又具備其他的特點(例如:更安全、更方便使用或醫囑性更好),則可以考慮採用「不劣性試驗」。

    目前國際上已針對研發中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提出方法,透過「免疫橋接」方式,研發中疫苗與已上市疫苗的抗體濃度進行比較。莫德納(ModernaMRNA US)6/10宣布已「免疫橋接」試驗成功,已向美國FDA申請青少年EUA,申請依據是公司對美國境內1217歲青少年的自家mRNA-1273疫苗的2/3期「免疫橋接」試驗。英國近期也核可德國藥廠的COVID-19疫苗,可在當地執行「免疫橋接」的三期臨床試驗。

    疫苗涉及的法律/倫理議題,攸關種族生命。

    去年9月,中國藥廠便已推出國產疫苗Sinopharm,並在國內大規模施打。中國藥廠並在中東國家包括巴林、埃及、約旦、阿拉伯等國,進行大規模的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蒐集安全性與效力資料以滿足國際規範。在缺乏新聞自由與外部監督機制,參與臨床試驗的民眾是否「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疫苗研發是否通過完整的臨床試驗審查?是否具安全性?是否沒有不良反應?這些倫理與科學問題,應該是我們關心的議題。然而巴林大規模施打Sinopharm疫苗後至今,有超過半數的人口曾接受過兩劑疫苗,屬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指出,巴林仍在5月爆發;馬爾地夫接種中國疫苗後竟疫情破統計圖表!迫使全國再度封鎖,讓仰賴中國製疫苗的國家開始對其保護效力感到懷疑。

    疫苗是否取得國際認證固然重要;但疫苗本身從來不僅止於科學實證,它更牽涉國家安全、國際政治、生技產業的發展與國際競爭、全球分配正義、研究倫理/法律等複雜問題。台灣對世界大事「置身事外」,以觀戲者自居,直至發現自己其實也是戲中人。

    當我們自以為是的正義,其實已將另一個群人(特別是極端弱勢)推向死亡(地獄)

DSC05119-OK.jpg

楊惠中(2021),「生醫業者解析疫苗臨床實驗『應正視人體白老鼠倫理問題』」,蘋果日報,614日,論壇版。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614/N67X5FNSRNG3HEKODOSDRC63TA/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603-蘋果頭條.jpg

蘋果日報》疫苗來源成不能說的秘密?解構「原廠」疫苗收購背後的法規與政治障礙(楊惠中)

太瑿生醫集團/總經理 楊惠中

法律學士|公共衛生(傳染病)碩士

楊惠中(2021),「疫苗來源成不能說的秘密?解構『原廠』疫苗收購背後的法規與政治障礙」,蘋果日報,63日,論壇版。

 

    買牛奶都要看廠牌;買豬肉都要看產地,這是台灣人的生活日常。

    那麼,如今肺炎疫情在這「非正常」完整人體試驗報告,疫苗即緊急授權開放讓人施打,仿單上列出已可知的血栓、頭痛、肌肉痛、發燒、疲倦、畏寒,仿單未列出不代表不會發生(甚至死亡),因為疫苗「原廠」也不知道。

    既然疫苗「原廠」都有這樣的問題了,現各國又陸續發現假疫苗、皺紋美容藥水(肉毒桿菌素?)充當疫苗。那麼,打入我們體內的疫苗不需要看廠牌?不需要知道產地及後續是否有藥害救濟補償?台灣某些地方首長聲稱有管道引進疫苗但不能透露來源,這是非常不負責任對外發言,對民眾的生命/健康是一種戲謔。

    周遭許多男性友人早已備妥結婚的所有文件,就只缺新垣結衣的簽名。最重要的新垣結衣的同意簽名居然沒有,當然只好眼睜睜看著結衣嫁別人!

    郭台銘的狀況大概也是這樣。若有新垣結衣的同意簽名(疫苗「原廠」授權書),就算沒有其他結婚的文件,親人好友也會幫忙生出來,最重要最重要就是新垣結衣的同意簽名。

    另外有沒有想過台灣就有疫苗「原廠」分公司:輝瑞(Pfizer Inc. 總公司設於淡水,在台中、高雄設有辦事處,並有製造廠位於新竹);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3段)。為何這些正式在台灣申請獲准的國際大藥廠不能直接賣疫苗給台灣?這些「原廠」有錢幹嘛不賺?

    因為這些「原廠」疫苗尚未獲得「正式使用核可」;而是以「緊急使用核可」的方式上市,如此藥商要承擔極大的法律風險。因為疫苗沒有正式核可,藥廠無法購買「產品責任險」。為了讓疫苗順利上市,美國聯邦政府提供藥廠「訴訟豁免」保護、批准緊急使用核可、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甚至「司法管轄權」,只在美國(或德國)本土有效,不及於其他國家。為了規避國際訴訟之累,藥廠會限制疫苗的施打地點,禁止買家轉運到其他國家」。

    所以就算是捐贈,企業或慈善機構缺乏政府公權力,特別是司法追訴及藥害救濟補償,所以藥廠只與政府交易;除非藥廠有「故意的行為不端」,不管疫苗出了什麼差錯,施打疫苗的使用者都不能到法院提告。」

    不然好端端台灣就有疫苗「原廠」分公司,有錢幹嘛不賺?疫苗「原廠」都有這種風險了;更何況來路不明的假疫苗充斥,有正常管道不走,跟鬼拿藥單?

    正規藥品進口需要準備的文件其實更多;肺炎疫苗因為緊急,已經是簡化版;甚至只要有疫苗「原廠」授權書一紙,其它傾全國資源協助都不是困難。

    相信我們都樂見企業、慈善機構,甚至有國家願意捐贈給台灣,前提是捐贈出於善意;而不是一手表示捐贈,另一手出動軍機在我們家上頭飛,這是哪一門派的慈悲?台灣政府強調採購疫苗是科學問題而非政治問題,自然是意圖迴避(弱化)此間的爭議。事實上,香港政府的抗疫口口聲聲以科學為基礎;但是卻也處處留下政治的痕跡,顯示複雜的疫苗政治學。

    猶記得我的指導教授/黃文鴻(前衛生署藥政處處長、前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局長)在「醫療政治學」課程中多次提到台灣本身就是國際示範教材。近期看到所謂的「專家們」大談疫苗,令人捏把冷汗,這是非常不負責任對外發言、行動,對民眾生命/健康是一種戲謔,不知水深。

 

=========================

🍎楊惠中(2021),「疫苗來源成不能說的秘密?解構『原廠』疫苗收購背後的法規與政治障礙」,蘋果日報,63日,論壇版。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603/LCKHAZCBMBHVHI2RZCO6KBOAQQ/?fbclid=IwAR0FPktcTRJ_cs_4ypzyax_RMK1VCI9SRnTpR8xbSA_6xqW4UJUqy0uTekk

👨🔬黃文鴻(2021),「建立以國安為基礎的疫苗產業政策」,自由時報,63日,論壇版。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452505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核病症狀像感冒,容易被誤診

楊惠中

自由時報

前陣子,一對多重抗藥結核病夫婦搭機之事件,令許多人開始注意到結核病的相關問題。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目前結核病為臺灣死亡率「最高」的法定傳染疾病,較愛滋病、登革熱等傳染病高出許多。一般而言,結核病引起的全身性似感冒症狀,如:「發燒、夜間盜汗、厭食、疲憊等。」因此,容易誤診斷為普通感冒進行治療,造成傳染病防治的疏漏,實是一嚴重的公共衛生議題。

結核病(Tuberculosis;簡稱TB)是一種目前仍普遍存在於全世界,尤其是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的慢性傳染病,它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造成的,在初感染時,大約95%的人會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發病,但會有終身再活化(Reactivation)的潛在危險,只有5%的人在初感染後結核菌會經由血行或淋巴液之散播造成肺內或肺外結核(如結核性腦膜炎)。經過初感染而未發病的人,日後也可能因外在再感染(Exogenous reinfection)而發病。

結核病的病原體為結核桿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因結核桿菌需在有氧的環境及具有生長緩慢等特性,故較易長期埋伏於肺部,故由「痰液檢驗法」可偵測是否為開放性肺結核症狀。通常「非開放性肺結核」傳染力較低;「開放性肺結核」則具有高度之傳染性。

進行痰液檢驗時,取得適當且正確的檢體(痰液)是醫學診斷的第一步,以避免受到其他雜質或口水之污染。而後藉由痰液「塗片抗酸菌染色法」及「結核菌培養法」兩種方式鑑別診斷,前者是以痰液經過處理後直接在顯微鏡下觀察,具有操作簡易、費用低、省時等優點,但由於多種細菌均具有類似之抗酸反應,故僅以塗片染色法並無法確認菌種。而結核菌培養是將痰置於特殊之培養基上,經過數週後,實際觀察是否長出菌落,並以相關化學反應確認及鑑定。相較之下,實務上以細菌培養的方式作為確認菌種及鑑定為最有效的方法。

「早期發現、規則治療」是防治結核病的不二法門,民眾發現自己咳嗽有痰超過三星期,一定要及早就醫,並可透過胸部X光或痰液檢驗,以便確認自己是否感染結核病,如此才是預防結核病最可靠的方法。另外,室內應保持環境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即可預防結核病的傳播;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正常作息、避免探病,亦可有效預防感染結核病。縱使只是一般的小感冒仍應注意個人衛生,病患的家人、親友持續給予病患的支持、關心及接納,亦是協助患者早日康復的最好方法。

 

楊惠中(2007),「結核病症狀像感冒,容易被誤診」,自由時報,8月26日,B9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控制疾病即能一勞永逸?

─談人類與疾病的關係

楊惠中

(NOWnews/東森集團)

 

    近日,流行性感冒開始接受施打。不禁令人納悶─怎麼SARS才離開我們沒幾年,豬流行性感冒居然演變成傳染給人類?腸病毒為何每年夏天準時報到?愛滋病至今為何僅能「控制」;卻無法「治癒」?危害人體的病毒/細菌為什麼無法消滅怠盡?或許,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病毒/細菌為什麼會侵犯我們的身體?人類與疾病的關係,難道只要控制該疾病就能一勞永逸?

傳染病的神格化─瘟神

    細菌(Bacteria),於世界一開始的存在方式並非寄生;而是自由地生活,仰賴海洋中豐富的養份化學合成作用的禮物維生。僅是,其中一些細菌卻悄悄地產生變化,學會了侵犯其他自由生活的細胞,引起所謂的「疾病」,並從此永遠改變了原本存在的方式。而那些並未變成「寄生性」的細胞,則演變成了所有其他的生物,甚至包括「病毒」(Virus)。

 

病菌即以如此之方式,數億年裏一直存在於地球中,在森林、湖泊、寒地、野草之間,或動/植物的身上孳生。直到猿猴進化為人類之後,透過各種的機遇來到人的身上、體內。最初僅使個別的人們致病,後來因條件有利,遂有機會發展成為流行性的傳染病(Epidemical Infection),也就是民俗之間具有令人畏懼且神秘的─瘟神(瘟疫)。瘟疫就如同邪神一般地毫無預警,於人類歷史中以不同的名字/樣貌侵犯,甚至奪取許多人的生命,例如:「中古世紀歐洲的黑死病(The Black Death)─鼠疫;藉由汙水傳播的疾病─霍亂;人類歷史以來即有之古老疾病─瘧疾;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天花;「空氣」為主要傳染途徑─肺結核,以及晚近的愛滋病和SARS等傳染病。就如同神話所想像的─瘟神(瘟疫),這樣的災難和禍害是來自於人類所無法預知的遙遠它處,令人聞之色變。

人類與疾病的搏鬥─永無止息

病毒/細菌原本在大量的宿主中生存,若並無其生命存續的威脅,即不會令宿主產生不利之後果,因大自然本身的規律法則即是共生(或者應該說:「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平等』」)。病毒/細菌與宿主間亦應是以如此的自然法則和平生存,因為宿主若已死亡,病毒/細菌亦隨之面臨死亡的不幸;除非它能即時跳躍至另一新的宿主身上,以便繼續繁衍後代。人類破壞了自然共處的法則,造成疾病的快速流行,顯示人們流動性的增強以及人類行為的改變,此亦有助於說明「全球化」時代的特點。病毒/細菌原本在叢林中牛步蔓延;然而,卻在人類不知不覺中成為新的宿主之後,透過的人類科技產物船艦、飛機等文明交通工具的遠播,不到幾年時間,即造成「全球的流行」。儘管,病毒/細菌對特定生物是無害的;但對於尚未適應或適應不佳的宿主(例如:「人類」)而言,病毒/細菌卻可能在某一條演化的岔路上,既然無法與宿主「共生」,故選擇另一不得不的自然法則「共亡」!

當人類驕傲地認為歷來許多可怕的瘟疫,都可藉由人類科技的智慧得到有效的「制止」,尤其是當青黴素(盤尼西林;Penicillin)等抗生素的問世,人類樂觀地認為可以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傳染病。僅是,許多新興疾病仍不斷地發生與感染,令人納悶為何科技如此進步,怎還是時有傳染病肆虐的耳聞?

人類何嘗不是「生物」的一種?既然生物圈內彼此皆有某種程度之關聯性,為何人類常以「自我」角度之思維認為:「人類致病的原因皆是經由其它生物而感染」?殊不知,人類傳染給其它生物亦所在多有。中古世紀歐洲的黑死病(鼠疫)即是很好的例子—因為當時經由「患病的人」傳染給「健康的鼠類」,進而造成大規模之流行病,如此怎能僅責怪「非人類」的生物是危害人類公共衛生之兇手呢?當然,最近的豬流感曾由「人」傳染給「豬」亦是很好的例子。

就生命的進化觀點,細菌/病毒既然是生物圈的一環,當然亦需要延續生命。人是一種生物;細菌/病毒又怎能說不是呢?僅是有機體的大小差異。微生物,這樣古老的物種至少已在地球中生存了數億年;而人類歷史僅有區區百萬年,卻企圖改變原有的自然生態、佔據其它原生生物的居住轄境。殊不知,生物間的反撲─「瘟疫」,竟造成人類歷史的改變與衝擊。儘管,千百年來病毒/細菌與人類的較量中一一陣敗;但一些生命力特別強的病菌卻有機會生存,與人類進行長期的「武器競賽」,以「新興疾病」的面貌適時反擊。所以,即使到了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愛滋病與SARS的出現也不是偶然。描述人類與瘟疫較量的歷史,必定有開頭、發展、雀躍與不幸;但醫學與疾病間的競賽,絕不是一面倒的輸或贏,就生態的性質來說─也絕對不可能會有結束的一天……。

 

楊惠中(2009),「控制疾病即能一勞永逸?─談人類與疾病的關係」,NOWnews/東森新聞,11月19日,論壇版。

(歡迎轉載、引用,並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揉眼提神 急性結膜炎讓你「

楊惠中

聯合報

 

大學指考將屆,考生熬夜苦讀,加上經常揉眼提神,因而罹患俗稱「紅眼症」的急性結膜炎。近兩個月臨床發現結膜炎患者暴增3成,以考生居多,夏天是結膜炎的好發季節,考生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以免紅眼症上身。

 

炎熱的6月是多數高中準畢業生面臨升學考試的衝刺期,熬夜、飲食作息失常、忽略自身的衛生及健康狀況已成為現今考生普遍的狀況。考生頻繁接觸的教室課桌椅、電腦鍵盤、文具、書本、洗手檯、游泳池等,容易有細菌附著成為結膜炎滋生溫床,考生準備考試之餘應加強衛生習慣、攝取適量營養素並養成規律作息以提高抵抗力、保障身體健康。

 

結膜炎是指覆蓋眼瞼內及眼球表面的結膜發炎。傳染性急性結膜炎可由細菌或過濾性病毒感染引致;急性結膜炎的潛伏期一般為5到7天,發病後通常一、兩週後復原,如感染急性結膜炎會出現結膜充血、眼睛分泌物增加、怕光、溢淚、刺痛、灼熱、霧視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耳前淋巴腺腫大與角膜病變。考生若於考期受到感染,勢必對於成績有所影響,豈可不慎?

 

●預防方法:

◎「切記」勿以手觸碰眼睛,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

儘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場所。

流行期間,應儘量避免到公共游泳池游泳。

◎儘量避免與患者握手,及避免接觸患者使用過的寢具、毛巾、肥皂及門把、水龍頭等。

患者可能接觸眼睛分泌物的用品須煮沸或以漂白水消毒。

◎未用完的眼藥水應確實拋棄,以防被別人使用而傳染。

 

楊惠中(2008),「揉眼提神 急性結膜炎讓你『紅』」,聯合報,6月27日,E2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感疫苗 不能預防感冒

楊惠中

(聯合報)

 

近日身邊長輩們接二連三感冒,聚會中不免牢騷:「打了流感疫苗,居然還是會感冒!」聽了連忙向長輩解釋,流感疫苗不能預防感冒,以下是常見的流感迷思。

Q:打了流行性感冒疫苗,為何又感冒?

A:必須釐清是感冒還是流感。一般感冒大都只是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但流感會有全身性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及咳嗽等。痊癒的時間通常較感冒長,偶引發併發症,如肺炎,嚴重甚至導致死亡。

Q:去年打了,今年就沒效了嗎?

A:曾經施打過,年年仍需再打。因為得過流感不會終身免疫,加上疫苗保護力通常不超過一年,因此每年接種是必要的。流感病毒容易突變,已接種疫苗,並非是流感絕緣體,僅能降低得到流感的機率。

Q:自行購買成藥,流感也會好?

A:感冒確實不一定要看診,針對流鼻水、輕微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多喝水、休息,服用目前合格上市的感冒藥亦可,僅需遵照安全服用劑量。若有類似流感症狀,應在48小時內,盡速就醫,防止病情惡化及傳染他人。

打了疫苗,卻又感冒,很可能只是一般感冒,而不是流感。近日寒流來襲,建議咳嗽患者戴上口罩,可保暖、亦可避免吹到風後使咳嗽加劇,多保重!

 

楊惠中(2009),「流感疫苗 不能預防感冒」,聯合報,1月21日,E2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病毒疣(名瑿)   

 

手腳病毒疣 別自己動手剪

楊惠中

聯合報

 

   天氣逐漸轉涼,許多人到溫泉池泡湯,竟發現腳底出現硬塊。許多人以為是雞眼,自行用刀片消除,或不經意摸到突起的硬皮,拿起指甲剪修整,沒想到修了幾次之後,硬皮沒有消失,反而愈修愈深,甚至流血,原來是病毒疣。

病毒疣是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引起,好發於手、腳,最大特點是其中心點有小黑點,與雞眼、死皮都不同。

   病毒疣不能硬剪、硬磨,若修剪器具沒有消毒,反而會在無意中傳染病毒,若原本只是右手拇指出現病毒疣,連帶左手拇指也因接觸病毒,引發病毒疣!

病毒疣容易經接觸傳染,凡患病毒疣手指摸過的東西,都可能成為傳染途徑,共同生活的家人都可能因此被感染,患者應及早就醫。

   並非所有接觸到病毒疣的人都會有症狀,如果身上剛好有微小破損的傷口,或對於人類乳突狀病毒未產生免疫力,則增加發病的機會。

如果認為病毒疣不會干擾生活而置之不理,大多會因為對病毒有免疫力而痊癒,如果覺得困擾要接受治療,可透過冷凍或是雷射療法,或塗抹藥膏,刺激免疫系統來提高抵抗力。

   預防感染,除了避免直接接觸,其他可能間接接觸的傳染途徑,如地板、門把手、滑鼠等,民眾到健身房或三溫暖、游泳池時,要特別注意,建議避免直接接觸地板及使用公用毛巾。

 

楊惠中(2011),「手腳病毒疣 別自己動手剪」,聯合報,10月22日,D2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_20181115_173328.JPG

愛「牠」,請小心「互相」傳染

談人「犬」共通傳染病

 楊惠中

 (自由時報/健康版)

狗,是人類最忠心的朋友。當牠在陪伴或與我們玩耍的同時,是否有些健康的問題需要被重視?

一般來說,人「犬」共通疾病的傳染途徑是藉由病毒、壁蝨、寄生蟲及蚊子等媒介,將傳染病散播至人類(當然,既稱人犬「共通」傳染病,人也會傳染給犬類)。日常生活中潛藏的人「犬」共通傳染病不少,許多初期症狀容易被誤診為感冒發燒。以下特別介紹主要的「犬」共通傳染病:

◎狂犬病

此為臺灣重要的法定人畜共通傳染病,主要傳染途徑是犬類受到狂犬病病毒感染後,再咬傷人而造成人類感染。感染後之症狀為急性腦脊髓炎神經病變,死亡率極高,其預防方法為犬隻每年注射疫苗(記得索取2份證明書及1份施打記錄卡;附圖),才能保持動物的免疫能力。臺灣目前屬狂犬病「極少數非疫區」,固須特別加強出入境管制及追蹤疫情。

◎萊姆病(Lyme disease)

係經由壁蝨叮咬而傳播,人類在戶外旅遊或家中飼養的貓狗寵物媒介,都可能因感染性壁蝨的叮咬而致病。早期症狀為遊走性紅疹,中、後期主要臨床病徵為心肌炎、關節炎及神經系統病變等。感染後早期施以抗生素將可獲得不錯的癒治效果。

◎犬心絲蟲病

本病是由媒介蚊叮咬而感染,臺灣北部地區室內的主要病媒為三斑家蚊;室外則為是與登革熱相同傳播媒介的白線斑蚊。犬類受到感染後,幼蟲會在胃部生長,並開始往心臟方向移行寄居,感染六個月後可在犬類血液中檢驗出心絲蟲。

一般常用的心絲蟲檢驗方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以「染色法」直接於顯微鏡下篩檢心絲蟲,但檢出率偏低;另一檢驗方式,則是利用「酵素免疫法」(ELISA)檢查心絲蟲成蟲的抗原,其檢出率較高,可信度也較高。由於犬心絲蟲的潛伏期長達半年,所以每月定期口服預防藥物(藥物可以防止幼蟲發育為成蟲)是預防犬心絲蟲病的最佳良策。犬心絲蟲病感染人的機率較低,但免疫力不佳者(愛滋、紅斑狼瘡等病症)容易引發不適之症狀。

其實,只要隨時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人畜共通疾病都是可以避免發生。簡要介紹預防人畜共通傳染病之策略包括:

●定期給寵物驅蟲、除蚤及預防注射。

●時常留意寵物的健康情況及行為。

●寵物指甲須定期修剪,避免藏污納垢及抓傷人。

●撫摸寵物及清理排泄物後一定要徹底洗乾淨雙手。

●寵物用品與人用物品分開清洗。

●家中的幼兒最好在乾淨的兒童遊戲區內玩耍,不要任意在地上爬行,避免幼兒吸吮到病原菌。

●防止境外移入,嚴禁擅自走私動物,走私及非法攜帶動物入境是危險的行為。

●若不慎遭動物咬傷,應先以消毒水洗清患部,並立即注射疫苗。

楊惠中(2008),「愛犬定期投藥 保護牠也保護自己」,自由時報,4月19日,B7版。
๑۩۞۩報導│人權│楊惠中│反歧視│法律│事蹟۩۞۩๑.
第57屆十大傑出青年選拔(兒童、性別及人權關懷類第2名)

(歡迎轉載、引用,並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