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結核病症狀像感冒,容易被誤診

楊惠中

自由時報

前陣子,一對多重抗藥結核病夫婦搭機之事件,令許多人開始注意到結核病的相關問題。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目前結核病為臺灣死亡率「最高」的法定傳染疾病,較愛滋病、登革熱等傳染病高出許多。一般而言,結核病引起的全身性似感冒症狀,如:「發燒、夜間盜汗、厭食、疲憊等。」因此,容易誤診斷為普通感冒進行治療,造成傳染病防治的疏漏,實是一嚴重的公共衛生議題。

結核病(Tuberculosis;簡稱TB)是一種目前仍普遍存在於全世界,尤其是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的慢性傳染病,它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造成的,在初感染時,大約95%的人會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發病,但會有終身再活化(Reactivation)的潛在危險,只有5%的人在初感染後結核菌會經由血行或淋巴液之散播造成肺內或肺外結核(如結核性腦膜炎)。經過初感染而未發病的人,日後也可能因外在再感染(Exogenous reinfection)而發病。

結核病的病原體為結核桿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因結核桿菌需在有氧的環境及具有生長緩慢等特性,故較易長期埋伏於肺部,故由「痰液檢驗法」可偵測是否為開放性肺結核症狀。通常「非開放性肺結核」傳染力較低;「開放性肺結核」則具有高度之傳染性。

進行痰液檢驗時,取得適當且正確的檢體(痰液)是醫學診斷的第一步,以避免受到其他雜質或口水之污染。而後藉由痰液「塗片抗酸菌染色法」及「結核菌培養法」兩種方式鑑別診斷,前者是以痰液經過處理後直接在顯微鏡下觀察,具有操作簡易、費用低、省時等優點,但由於多種細菌均具有類似之抗酸反應,故僅以塗片染色法並無法確認菌種。而結核菌培養是將痰置於特殊之培養基上,經過數週後,實際觀察是否長出菌落,並以相關化學反應確認及鑑定。相較之下,實務上以細菌培養的方式作為確認菌種及鑑定為最有效的方法。

「早期發現、規則治療」是防治結核病的不二法門,民眾發現自己咳嗽有痰超過三星期,一定要及早就醫,並可透過胸部X光或痰液檢驗,以便確認自己是否感染結核病,如此才是預防結核病最可靠的方法。另外,室內應保持環境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即可預防結核病的傳播;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正常作息、避免探病,亦可有效預防感染結核病。縱使只是一般的小感冒仍應注意個人衛生,病患的家人、親友持續給予病患的支持、關心及接納,亦是協助患者早日康復的最好方法。

 

楊惠中(2007),「結核病症狀像感冒,容易被誤診」,自由時報,8月26日,B9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