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醫事檢驗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二代新生兒遺傳疾病篩檢

可檢驗多種代謝異常疾病

楊惠中

自由時報

 

現代人生育數少,以致新手爸媽特別關心遺傳疾病等問題,現在新生兒遺傳疾病篩檢是利用濾紙片採血法,於新生兒出生後3天內,扎寶寶的後腳跟,採集少量血液滴在濾紙上,並經過6小時陰乾後,分析血中代謝產物的成分。

傳統的新生兒篩檢項目如下:

苯酮尿症:苯酮尿症為體內無法有效利用食物中的胺基酸。由於胺基酸是提供新生兒生長的重要因子,因此患有苯酮尿症的新生兒通常會因胺基酸堆積於腦部,造成組織損傷,進而導致生長遲緩,或智能不足。

若能早期發現,於出生3個月內,給予特殊飲食或維生素,則大部份病童可有正常的智能發展。

高胱胺酸尿症:為含硫胺基酸代謝異常,造成胺基酸在體內堆積,因此在尿中排出大量的高胱胺酸。如未及早治療,將有智能不足、骨骼畸形、心臟血管疾病及血栓等臨床症狀。

半乳糖血症:為一種乳糖無法正常代謝的疾病。患有此症的新生兒,體內積存大量半乳糖,會出現有生長發育障礙、低智能等症狀。

控制飲食是最佳的治療方法,避免攝取含有乳糖及牛乳糖的食物。

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多由於甲狀腺發育不全,導致新生兒體內缺乏甲狀腺素,將使腦部及體格發育異常。若早期發現,可再進行甲狀腺檢查,以作確認診斷。先天性甲狀腺功能症的治療,為給予適量的甲狀腺素補充治療即可。

葡萄糖-6-磷酸去氫酵素(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症):此疾病是最常見的一種遺傳性症病,為紅血球內葡萄糖新陳代謝異常,細胞膜易受到特定物質破壞發生溶血並出現黃疸症狀,發病率男高於女。

除勿食用蠶豆外,尚需避免接觸如磺胺劑、樟腦丸或某些消炎退燒藥,否則易造成溶血。

新一代的篩檢採用Tandem Mass串聯質譜儀來分析人體各種代謝產物,稱為「二代新生兒篩檢」(Expanded newborn screening,ENBS),可檢驗多種代謝異常疾病(包括胺基酸、脂肪酸、有機酸等)。

不過,篩檢的技術雖不斷進步,新生兒篩檢仍然無法診斷出所有的疾病,所以爸媽還是要多注意孩子的變化,以確保新生兒的健康。

 

楊惠中(2008),「二代新生兒遺傳疾病篩檢 可檢驗多種代謝異常疾病」,自由時報,10月31日,B7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前遺傳診斷

 避免或減少畸形兒出生

 文/楊惠中

(自由時報)

為讓準媽媽能夠產下健康的寶寶,「產前檢查」之程序顯得格外重要!

產前檢查可分為「一般性產前檢查」與「產前遺傳診斷」兩種。懷孕後胎兒的遺傳檢查,稱為產前遺傳診斷,包括非侵襲性的檢查(超音波或母血篩檢等方法)和侵襲性的檢查(羊膜腔穿刺術、絨毛膜取樣、胎兒臍帶血採樣等需深人子宮內部進行取樣)。簡要介紹幾種檢查方法:

●產前母體血液篩檢

主要用來篩檢懷有唐氏症兒(第21對染色體異常)或神經管缺陷兒的高危險孕婦(最理想的篩檢時間為懷孕第16- 18,母血篩檢使用的生化檢驗項目主要是甲型胎兒蛋白(AFP)、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total or free β-hCG)、或雌三醇 (unconjugated Estriol,uE3)。然而,利用母體靜脈血液進行唐氏症篩檢,並無法正確判定胎兒是否為唐氏症,所以,需進行羊膜腔穿刺術抽取羊水以確認胎兒染色體是否正常。

●羊膜腔穿刺術

於懷孕16-18週時,藉由超音波定位與監控,經羊膜穿刺抽取少量(約20 mL)的羊水檢查胎兒染色體是否正常。羊膜穿刺術是極安全的手術,依據統計資料顯示,因穿刺而引發流產之機率極低(<0.5%)。

●絨毛取樣術

在妊娠8-10週時,直接抽取胎盤的絨毛組織,進行胎兒遺傳基因分析。一般而言,在精密的超音波監測下,絨毛取樣術仍屬高安全性之手術。據統計經由絨毛取樣術後的流產率<5%,目前醫界建議:「執行絨毛取樣術的孕婦,應於20週時接受超音波追蹤檢查。」

●胎兒臍帶血採樣

妊娠20週後在超音波導引下,以細針刺入臍帶,抽取臍帶中胎兒血液,這是一種採取胎兒組織最直接的方法,約數天即可取得染色體檢查檢果。臍血可供檢查的項目很多,除了染色體檢查、基因分析外,尚可供血液檢查、血紅素分析、胎兒抗體測定、凝血功能測定等。◎產前遺傳檢查之對象:

1、高齡孕婦(34歲以上);

2、產前母體血液篩檢異常者;

3、超音波檢查發現胎兒異常者;

4、本人或配偶為遺傳疾病帶原者;

5、本人或配偶的染色體有結構性異常;

6、曾懷過或生育過先天性缺陷兒;

7、有家族性遺傳疾病者;

8、近親結婚;

9、有過三次以上自然流產的夫妻。

唯需特別提醒之事:「絨毛採樣術、羊膜腔穿刺術和胎兒臍血採樣術是具有危險性的,只有當胎兒產生先天異常的機率大於採樣手術的合併症的發生機率時,才值得接受這些檢查,目的就是避免或減少畸形兒出生,以減輕家庭、社會的負擔。」

 

楊惠中(2008),「產前遺傳診斷 避免或減少畸形兒出生」,自由時報,5月22日,B7版。

(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大腸直腸癌,定期做糞便潛血試驗

 楊惠中

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

 

影星鍾楚紅夫婿朱家鼎近日離世,令許多人惋惜與不捨。但也因為該事件,民眾開始注意到「大腸直腸癌」等相關健康問題。或許,這就是名人過世所留給大眾最好的提醒……。

 

20世紀中期,由於大腸直腸癌的病例數量劇增,令醫學界不得不加以重視。然而,癌症的成因一般認為由複雜交錯之網狀模式所引起的細胞時鐘錯亂。依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及死亡率均為第3位(2007年),如何早期篩檢病灶是極為重要。依臨床檢驗大腸直腸癌之方式,糞便潛血(Fecal Occult Blood)是目前最簡單、方便、迅速且價格低廉的篩檢方法。

 

「糞便潛血試驗」於臨床上是用於檢測腸胃道疾病出血,如:消化性潰瘍、腸道發炎、大腸瘜肉和大腸直腸癌等。

 

其中,化學法的檢測原理是利用化學(氧化還原)反應,且缺乏對人類血液之專一性,因此採集檢體前3天開始即必須限制某些食物(如紅肉、動物血等)、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及鐵劑的攝取,以減少偽陽性反應;另外,維生素C之攝取則可能會造成「偽陰性」(即已患病卻顯示為正常)的結果。糞便潛血試驗化學法通常只顯示出半定量之出血情形(檢驗結果以–、+、++、+++等顯示)。

 

相較於化學法之糞便潛血試驗,糞便潛血免疫定量法則可完全定量檢測出血情形(檢驗結果以數值表示)。係利用針對人體血紅素(Hemoglobin)反應的抗血清或抗體進行抗原抗體反應,因此專一性較高,不會受到食物、動物血和維他命C影響,並且有較高的敏感度(可達90%),適合對糞便中低濃度的潛血檢測;然而,因為是抗原抗體反應,所以要特別注意檢體的保存(也就是備有檢體保存液),以免血紅素受糞便中細菌破壞而導致偽陰性結果。

 

早期篩檢為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的不二法門,目前建議50歲以上每1至2年一次糞便潛血試驗,政府自93年起推出大腸直腸癌防治計畫,針對滿50-69歲民眾每2年提供免費糞便潛血免疫法,定期追蹤及篩檢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反應時,應立即進行大腸鏡等內視鏡檢查確認出血來源,以期早期發現病因,及早治療。

 楊惠中(2007),「預防大腸直腸癌,定期做糞便潛血試驗」,自由時報,912B7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檢查保健康

注意事項要做到

楊惠中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

 

定期健康檢查已是現代人最簡單預防疾病的途徑,透過定時的健康檢查,可以為自身的健康得到更多的保障。

然而,當醫師建議或工作/學校單位要求進行特定的檢查項目,檢查內容究竟為何?又有何需特別注意的細節,以避免檢查錯誤的機會發生?簡要為民眾整理作為參考:

 

檢查項目

檢查內容

1.生化學檢查

肝、膽、腎、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電泳分析、甲狀腺功能、血糖、心臟血管疾病罹患率評估等

2.血液學檢查

紅血球、血紅素、血小板、白血球、白血球分類、貧血及血癌篩檢等

3.血清學檢查

B型及C型肝炎表面抗原檢驗、梅毒檢驗、血型檢定、胎兒蛋白檢驗、肝癌篩檢等

4尿液檢查

腎功能、尿蛋白、尿糖、尿道炎、血尿等

5.糞便檢查

腹瀉、大便不規則、黑色便、便血、寄生蟲等

6.腹部超音波檢查

脂肪肝、急慢性肝炎(酒精性)、肝功能異常、肝膽結石、胰臟炎、肝癌篩檢等

7.胸部X光檢查

咳嗽、咳血、哮喘、肺炎、結核、腫瘤等

8.腹部X光檢查

腹部、腎、骨骼疾病、結石等

9.肺功能檢查

阻塞性及限制性呼吸疾病、哮喘等

10.動靜態心電檢查

心絞痛、心臟疾病、高血壓、心律不整等

11.眼科檢查

老花眼、白內障、視力、眼壓、結膜炎、視力障礙等

12.耳鼻喉科檢查

聲音沙啞、鼻塞、昏眩、吞嚥困難、耳鳴、聽力障礙等

13.牙科檢查

牙周病、齲齒、牙齦炎等

14.婦科
(含子宮頸抹片檢查)

骨盆腔發炎、婦癌之篩檢、白帶等

 

 

另外,為配合健康檢查不受到干擾,民眾有必要特別注意幾點事項:

●檢查前一晚10點後需禁食(含牛奶、豆漿及勿大量飲用開水);未禁食者需另安排日期檢查。

●糞便檢體需於前一日自行留取,於體檢當日攜帶至醫院(以小盒子裝約姆指大小)。

●檢查前三日切勿食用生牛肉、雞血、鴨血、豬血、生蔬菜(如菠菜)及鐵劑。

●重病患者應速至各科門診及早診治,不適宜等候健康報告後再醫治。

●若正依醫師指示服用藥物,宜繼續服用,並於檢查時攜帶,以供醫師參考。

●攜帶身份證件,避免錯誤採集檢體。

●檢查時,建議穿著輕便之衣物,並宜多帶一套內衣褲以備不時之需。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檢查

看項目不是重價格

楊惠中

自由時報

隨著健康意識的普及,使得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逐漸風行。由於許多疾病在初期並無明顯的症狀,惟有透過健康檢查才能實際瞭解,進而早期發現潛在的疾病並及早進行適當的治療。也就是在自覺身心處於「正常」情況下,接受各種精密的儀器或科學的方法進行生理和心理的檢查。

一般健康檢查的內容包括:身體理學檢查、血液檢查(血球分析、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肪及膽固醇、B型肝炎及部份癌症篩檢及甲狀腺功能等)、心電圖、腹部超音波、內視鏡等,還有牙科、泌尿科、神經科、眼科、耳鼻喉科、婦產科等會診。

◎以下簡單介紹健康檢查常見的迷思:

●「全身健康檢查」的迷思:

事實上,並無所謂的「全身」健康檢查,只是依檢查項目的多寡而有不同的檢查名稱,如:「勞工體檢、成人健檢、婚前健檢、癌症篩檢等。」一般而言,檢查項目愈多,愈能得知自己的健康情形。

●健康檢查結果「異常」:

健康檢查項目多有「參考值」,即「大多數正常人」的檢查結果會落在此範圍;但不代表不在參考值範圍內即是「異常」。尚需配合其他檢查項目或定期追蹤比較才能確認是否為「有意義的異常」。

●健檢項目名稱「誤導」:

以肝功能檢查為例,GOT (又稱為AST)、GPT (又稱為ALT),是最常見的肝功能檢查項目。但卻常被誤解認為只要檢查出來的數值正常,即表示肝臟功能並無異常。因GOT及GPT只是肝臟「發炎」或「受損程度」的評估(肝發炎指標);並非「肝功能指標」。肝臟有許多功能,目前並無一項檢查可單獨代表所有肝臟的功能,肝臟功能有無異常,端賴GOT、GPT這兩項數值事實上是不足的。

最後提醒在進行健康檢查之後,應尋求醫事檢驗師判讀並詮釋健康檢查結果,共同參與檢驗結果整合分析與討論。此外,可將過去的疾病史及健檢檢查異常結果提供給專業人員參考,以便必要時再進行追蹤、精密的檢查,以達到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楊惠中(2008),「健康檢查 看項目不是重價格」,自由時報,12月28日,B7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力壯≠健康

捐血者勿忽略自身血紅素值狀況

 

文、圖/楊惠中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

 

近來各捐血中心血荒嚴重,一名熱血的司法替代役男主動捲袖捐血。不料,當針頭一拔出的剎那,該役男瞬時暈倒。護士小姐納悶─不是以一滴捐血者的血液,即可判斷捐血者的血紅素含量?當時,該役男的血液在測量液中並非是浮起反應,表示捐血者的血紅素應大致無礙,但為何有此狀況發生?

 

臨床上,醫事檢驗師慣以血紅素(Hb)的數值作為判斷貧血的準則。男性血紅素的標準值為14-16 mg/dL;女性為12-14 mg/dL (根據不同檢驗單位,標準值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當血色素的值低於標準時即可以稱為「貧血」。又,以一滴血液判斷捐血者的血紅素含量,僅是粗略/大概的判斷方法;正確的判別仍須仰賴實驗室的儀器檢測。

 

造成貧血的原因非常多,大致上可以分為四大類:

一、原料攝取不足:例如缺乏維生素B12、鐵質、葉酸等,多半導因於飲食營養的不均衡。
二、造血機能不佳:縱使具有造血原料,但是身體的製造功能不好,無法充分利用原料來造血,也會引起貧血,例如:「再生不良性貧血」。
三、破壞速度過快:此情況多為「溶血性貧血、海洋性貧血」。也就是因為血球生成後,很快就被人體自己破壞掉而造成貧血。
四、慢性出血引起的貧血:尤以月經量較多的女性、長期痔瘡出血、腸胃道潰瘍出血或是某些寄生蟲吸血生理狀況。

 

不同的貧血原因,都有不同的治療方式。腸胃潰瘍出血及寄生蟲感染等,只要將疾病治療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貧血的情形自然改善;有的時候僅是缺乏補充物,例如:缺鐵或葉酸等營養素,經補充後即可正常。

 

至於像「海洋性貧血」,若是輕型的患者,則根本不需治療;重型的海洋性貧血患者,則因先天血紅素構造有問題,所以必須接受「輸血」治療,而且因為經常輸血,所以不僅不需要補鐵,反而還得接受排鐵劑的治療。

 

最重要的還是提醒民眾─勿自覺身體健康,反而忽略許多潛在的生理警訊,就如本案年輕力壯的替代役男。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前噴喉頭麻醉劑

胃鏡檢查不痛了

 楊惠中

(自由時報)

 

大部分的人聽到需要進行胃鏡檢查時,多會退避三舍。其實不論是上消化道的疾病診斷或是健康檢查,胃鏡檢查都是非常重要的。

 

胃鏡,其實它的全名是「泛上消化道內視鏡」,它是一根黑色塑膠包裹的導光及目視纖維;由口腔放入胃內,可用以檢查食道、胃、十二指腸球部及十二指腸第二部分。胃鏡檢查能很清楚的看出上消化道之疾病,如食道炎、胃炎、食道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息肉、食道癌或胃癌等。

●胃鏡檢查注意事項

◎事前準備:檢查前至少8小時不得進食、進水,否易影響診斷,並促發受檢者噁心、嘔吐。為減少不適,可在檢查前3分鐘於喉頭噴麻醉劑。

◎檢查過程:先換上寬鬆衣物,採左側臥姿,雙腿微曲。檢查中勿吞嚥,應改由鼻子吸氣,口中緩緩吐氣。若感覺疼痛不適,可向檢驗人員打個手勢,切勿狂抓導管或發出聲音。

◎事後處理:檢查後1至2小時內勿進食,但可先喝水;避免食物造成食道或胃出血。通常喉嚨痛、異物感於1至2天後即就可消除。

 

●什麼人需要胃鏡檢查?

◎上消化道異物的取出。

◎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病人。

◎年滿四十歲並有胃癌家族史。

◎胃X光檢查發現有疑問時。

◎消化性潰瘍病人藥物治療前後

◎吐血或解黑便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

◎已知有上消化道腫瘤而要進行切片檢查時。

◎長期慢性且週期性的上腹痛或心窩處疼痛的人。

 

●那些人不適合胃鏡檢查?

◎意識混亂,完全無法合作的病人。

◎食道狹窄胃鏡無法放入者。

◎吞食硫酸或鹽酸等腐蝕性藥劑的早期。

◎消化道穿孔的病人。

患有心肌梗塞、嚴重肺疾者或腦中風等病人。

 

楊惠中(2008),「事前噴喉頭麻醉劑 胃鏡檢查不痛了」,自由時報,7月29日 ,B7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唇族,定期進行「口腔黏膜篩檢」

楊惠中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

 

國內口腔癌新增病例不斷竄升,十年內增加近三倍!死亡率十年內暴增兩倍以上,為所有癌症中增加最快速的癌症,目前每年死亡超過二千人。

或許,影星鍾楚紅夫婿朱家鼎近日離世,即是名人過世所留給大眾最好的提醒,讓許多人開始注意到「口腔癌」等相關健康問題。

分析檳榔成分,已知「檳榔素」具有致癌性,且其添加的「石灰」為助癌劑;據調查,88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但有3%到5%根本沒有任何危險因子足以致病,以女性居多。臨床認為,可能和假牙未裝好有關,因為不斷磨損口腔黏膜導致病變,也可能是個人體質或有致癌基因,目前尚無定論。

早在1985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就認為嚼食檳榔、吸菸與酗酒等行為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發生率。因為兩者合併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若「三者」交互使用,則更有加乘致癌的效果。

然而,口腔癌有何徵兆呢?

●口腔黏膜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變白、變紅、褐或黑,且無法抹去。

●潰瘍:超過2週以上未癒合之口腔黏膜潰瘍。

●腫塊: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之腫塊。

●舌之運動與知覺: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

顎骨與牙齒:顎骨局部腫大,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

口腔黏膜之知覺與開口度: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或有刺痛感,開口受限,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

 

若有上述之症狀,應提高警覺,並立即到醫院進行的「病理切片檢查」。衛生署早於88年起開辦「癌症社區到點篩檢服務」接受「口腔黏膜篩檢」。社區民眾可參閱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國內口腔癌確認診斷及治療醫院單位網址:http://www.health99.doh.gov.tw/Doc/960726-01.xls (部分定點為免費篩檢,請先以電話方式確認,再行前往),如發現為陽性個案者,將由醫師主動轉介至各大指定醫院,進行更完整的治療與追蹤。

預防可能的危險因子,避免不健康的行為習慣,透過自我警覺,養成健康的生活並定期請專業人員檢查或治療,相信必能脫離口腔癌的威脅,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乳房攝影+超音波單防乳癌

楊惠中

自由時報

相較於歐美國家,台灣乳癌個案年齡較為年輕(多為50歲以下),且早期乳癌(0至1期)的發現率遠低於歐美,提早進行乳癌篩檢,並進行早期診斷,是確保自我健康的重要方法。

西方國家早已將乳房攝影視為乳癌早期篩檢的主要工具。簡單來說,乳房攝影屬於一種影像檢查,利用低劑量X光搭配高解析底片透視乳房,並顯影。乳房攝影最大的功能在於偵測乳房不正常的鈣化,這也常是最早期乳房原位癌的表徵。

乳房攝影雖是有效偵測早期乳癌的利器之一,但準確度並非100%,乳房攝影準確性會受到下列因素影響:

●年齡(乳房密度):年齡較低的婦女乳房組織較為緻密,會造成乳房攝影的敏感性較低,建議輔以「乳房超音波」檢查。由於乳房攝影與乳房超音波兩者影像檢查各有其盲點與極限,因而乳房超音波與乳房攝影兩者是需要相輔相成搭配,才能提高篩檢的準確性。

●家族史及個人病史:根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家族中,有兩位一親等長輩罹患乳癌時,晚輩將比一般女性提早10年發生乳癌;多位家人罹患乳癌,機率就越高。」對於具有乳癌家族遺傳史或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病史的女性,則建議提早進行乳房攝影篩檢。

●篩檢頻率:篩檢間隔愈短,敏感性愈高、發現遠處轉移的機率愈低、死亡率愈低。研究發現:「40至49歲間的婦女若每兩年進行一次篩檢,可減少約10至20%乳癌的死亡率;若每年進行篩檢,則乳癌的死亡率可大幅降低達30%以上。」

依照美國癌症協會建議:「4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應進行一次乳房篩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95年7月起,開放50至69歲婦女至合約醫院進行每兩年一次的「免費」乳房攝影檢查,符合檢查資格切勿放棄自身權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防治乳癌的不二法則。

 

楊惠中(2010),「乳房攝影+超音波 『檢』單防乳癌」,自由時報,3月8日,B7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范綱志 楊惠中

我可以捐血嗎?(二)

血液安全,你我有責!

楊惠中

既然近日全臺各地的血庫中心庫嚴重血荒,為何又對捐血者須有許多的限制呢?目的為保障血液的品質及安全。經由限制年齡、體重、血壓等檢查,以選擇健康的供血者,以免造成更多不必要的傷害。

 

依據去(95)年整年度的資料顯示,因為不符合捐血條件被工作人員當場拒捐的有20多萬人,占捐血人數的12.15%,而捐血後有1.96%的血袋被檢驗不合格,包括肝功能指數過高、以及B/C肝炎和紅血球抗體異常,甚包括檢檢出梅毒(Syphillis)、愛滋病毒(HIV)等等。至於營養過剩造成過油的乳糜血,去年竟高達8萬餘袋,佔3.6%!因此,平均100袋血中,扣除不合格的血袋,僅剩80袋堪用。因此,血庫缺血,不難想像。

 

健康成人體內共約有4-5公升的血液,約佔體重的7-8%,通常捐血者每次捐血以250毫升為原則,但體重60公斤以上者,每次捐血得為500毫升。(每次捐血250毫升者,其捐血間隔應為2個月以上;每次捐血500毫升者,其捐血間隔應為3個月以上。但男性「年」捐血量應在1,500毫升以內;女性「年」捐血量應在1,000毫升以內)。

 

另外,高血壓往往伴隨著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血液檢查方面,測量血紅素(Hemoglobin)的濃度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血紅素存在於紅血球中,主要的功能是攜帶氧氣,也是血液呈現紅色的原因,紅素的數值可作為判斷貧血(Anemia)的準則。若捐血者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時,體溫也會明顯升高,可藉由體溫的測量以篩檢出可能受污染的血液。

 

捐血者若懷孕中或產後(含流產後)6個月以內者、重大手術未滿1年或1年內曾接受輸血者、近期曾接種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及小兒麻痺(口服)等活性減毒疫苗及罹患結核病、糖尿病、心臟病、消化道潰瘍出血、高血壓、腎臟病、哮喘、感冒、急性感染、傳染病、過敏病症、肝炎或密切接觸肝炎病患者、血清學(B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查、C型肝炎病毒抗體檢查)呈陽性反應者、1年內曾刺青或懷疑自己或性伴侶可能罹患性病者,可能增加血液的不安全性,故建議暫緩進行捐血,確保血袋的品質及安全。。

 

目前依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新資料顯示─因輸血感染愛滋病毒之累積個案數已有16人,其他傳染病更是衍生許多問題。故捐血者若考量/懷疑自身血液「可能」造成他人的危害,現今各捐血中心皆受理「良心回電服務」,基於安全原則,該血袋絕對不使用,但相關篩檢仍會進行確認報告。

醫療人員或民眾若有相關疑問,行政院衛生署特別設立「0800-888995捐血諮詢專線」,以提供更詳盡服務。

 

到底哪些人可以捐血呢?依捐血者健康標準規定,捐血者須符合下列條件,始得捐血:

一、年齡:17歲以上,65歲以下,一般健康情況良好(未滿17歲者,應視體能狀況,並經法定代理人之同意,始得捐血;65歲以上者,除應健康情況良好外,並應取得醫師之同意,始得捐血)。

二、體重:女性應45公斤以上,男性應50公斤以上。

三、體溫:口溫不超過攝氏37.5度。

四、血壓:收縮壓90-160毫米汞柱,舒張壓50-95毫米汞柱。

五、血液檢查:

(一)、血紅素:男性13公克%以上;女性12公克%以上。

(二)、血小板:捐血小板者,其血小板數目應在15×10,000/mm³以上。

(三)、白血球:捐白血球者,其絕對顆粒球數目應在3,000/mm³以上。

(四)、血漿總蛋白:捐血漿者,應於首次捐血暨每隔半年加驗血漿總蛋白量,其血漿總蛋白應在6g/d1以上。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螢幕截圖 2018-06-13 14.48.53提醒.png

我可以捐血嗎?(一)

楊惠中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

近日到過公家機關、醫療院所的民眾應該不難發現─捐血車及籲請民眾踴躍捐血的海報處處可見。原因是:「全臺各地的血庫中心庫存血量,已下降到7天的警戒線了!據台北捐血中心的統計,1天用量平均為1600袋,距離血液安全庫存1萬至1萬5千袋尚有很大的差距,雖已緊急從其他捐血中心調入大量血液,仍無法供應醫院需求,危急狀況,可見一斑!

只是,許多人可能會問:「我可以捐血嗎?」

    這是個很負責卻又關乎大眾健康的專業問題。輸血是現代醫療行為的一部分。然而,「受血者」輸入的是不健康的血液時,救命的鮮血就會變成害人的禍水。根據文獻記載,最早的輸血行為始於1492年,然而因當時未有適當的醫學檢驗技術,故無法保障血液的品質,導致受血者的死亡率甚高。因此,血液是否安全及健康則必須先從「捐血者」入手。

然而,到底哪些人可以捐血呢?

依捐血者健康標準規定,捐血者須符合下列條件,始得捐血:

一、年齡:17歲以上,65歲以下,一般健康情況良好(未滿17歲者,應視體能狀況,並經法定代理人之同意,始得捐血;65歲以上者,除應健康情況良好外,並應取得醫師之同意,始得捐血)。

二、體重:女性應45公斤以上,男性應50公斤以上。

三、體溫:口溫不超過攝氏37.5度。

四、血壓:收縮壓90-160毫米汞柱,舒張壓50-95毫米汞柱。

五、血液檢查:

(一)、血紅素:男性13公克%以上;女性12公克%以上。

(二)、血小板:捐血小板者,其血小板數目應在15×10,000/mm³以上。

(三)、白血球:捐白血球者,其絕對顆粒球數目應在3,000/mm³以上。

(四)、血漿總蛋白:捐血漿者,應於首次捐血暨每隔半年加驗血漿總蛋白量,其血漿總蛋白應在6g/d1以上。

目前血源持續缺血中,O、A、B、AB血型庫存皆低於安全庫存量,尤以B、AB血型極度缺乏。呼籲熱血的民眾,捐血一袋,救人一命!

另外,特別提醒有意捐血者─切勿空腹捐血,前晚亦需達6小時以上之充分睡眠。當天需攜帶身分證件或戶口名簿、居留證等最新巡迴捐血活動地點,請參考臺灣血液基金會網站:http://www.tp.blood.org.tw/

楊惠中(2008),「你能捐血嗎?」,康健雜誌,第111期,頁108。

任何療程介紹均以醫師「親自說明」為準。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_20180624_121747.JPG

尿液篩檢,監測健康的重要方法

楊惠中

許多家長詢問:「為配合學校進行尿液檢查,該如何採集小朋友的尿液?檢查前可以喝水嗎?尿液真能夠判斷健康嗎?」

尿液是血液的過濾濃縮液,主要成份為蛋白質的代謝產物。藉由尿液檢查可對腎臟及泌尿道疾病的診斷、監測提供重要的資訊。其檢查項目含有:

◎尿蛋白:正常人尿液中含有微量的蛋白質(約40-80 mg/天),若尿蛋白檢驗呈現陽性反應,可能的原因為:

●生理性蛋白尿:激烈運動、過度疲勞、緊張及食入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

●姿勢性蛋白尿:有的人站立或臥病在床過久,會刺激尿蛋白的產生。

●病理性蛋白尿:腎小球病變、腎病症候群、發高燒、妊娠毒血症。

◎尿糖:正常尿液中不含有糖份。若尿糖檢驗為陽性反應,則應懷疑是否為糖尿病、胰臟炎等疾病,建議進一步更詳細檢查。

◎尿潛血:測定尿中是否帶血,若有少量血液或溶血時,因用肉眼無法查覺是否含有血紅素,但可以利用「潛血反應」來測定,正常尿液不含有血液,若呈陽性反應,則可能為膀胱炎、腎臟及輸尿管結石等引起。惟應注意食用大量維他命C時,可能造成假陰性反應。

◎膽紅素:正常尿中沒有膽紅素,當尿中膽紅素呈陽性反應時,表示可能有膽道阻塞或肝臟疾病等。

◎尿膽素原:膽紅素在腸中經細菌作用形成尿膽素原,若尿中尿膽素原過高,表示可能有溶血性黃疸、急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酮體:正常尿中並不含有酮體,在糖尿病患者或飢餓時,尿液中就會出現酮體。 

◎亞硝酸鹽、白血球:若尿中白血球增加及亞硝酸鹽呈陽性反應,表示泌尿道發炎。女性尿液檢體應避免被陰道分泌物污染,造成檢驗結果呈陽性。

◎比重: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10-1.030,比重增加會有脫水、腹瀉、嘔吐或糖尿病等症狀。若比重異常可再進行尿液滲透壓檢驗。

◎酸鹼值:新鮮尿液正常時呈弱酸性,PH值應為5-8。若PH>8即表示尿液呈鹼性,可能有尿路感染、發炎或腎功能不良等情形;若PH<5即表示尿液呈酸性,可能正值飢餓狀態或糖尿病併發之酮尿病。一般素食者之尿液易呈鹼性;常吃高蛋白食物者之尿液易呈酸性。

◎尿沈渣檢查:正常尿液會有少量血球/上皮細胞;在疾病的情況下,細胞會明顯增加(如潛血、尿蛋白、白血蛋硝酸鹽反應陽性)。

尿液採檢之注意事項:

●採取「中段」尿液,以早晨起床第一次尿液為最佳

●採集應注意接取尿液的容器是否清潔,並避免受到外生殖器官及皮膚污染。

●檢查前不宜飲用大量水份,以免稀釋後影響檢驗結果。

●女性生理期時,不建議進行尿液檢查。

楊惠中(2008),「尿液檢查 見微知著 腎臟疾病的解碼器」,自由時報,4月12日,B7版。

任何療程介紹均以醫師「親自說明」為準。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糞便檢查 為消化道健康把關

       楊惠中(自由時報)

 

糞便髒又臭!檢驗能夠透露什麼健康訊息呢?

 

糞便檢查的主要的目的是:「一、瞭解消化道有無炎症、出血、寄生蟲感染、惡性腫瘤等情況;二、根據糞便的性狀、組成、間接地判斷胃腸、胰腺、肝膽系統的功能狀況;三、了解腸道菌群分布是否合理、檢查有無致病菌以協助腸道,甚至肝膽胰等功能之判斷。」

 

一般糞便檢查為「正常值」摘要:

檢驗項目

正常值

顏色

成人呈黃褐色;嬰幼兒呈金黃色

血球

高倍鏡下無或偶見上皮細胞和白血球

食物殘渣

糞便中可見少量澱粉顆粒、肌肉纖維、脂肪滴、植物細胞

蟲卵

大便潛血試驗

陰性

 

●糞便檢查報告所代表意義:

◎顏色

(1)綠色:食用大量綠色蔬菜。

(2)亮黑樣便:常見於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癌出血或食用鐵及鉍等。」

(3)紅色血便:見於結腸和直腸病變,如:「腫瘤、息肉、大腸潰瘍、胃癌等疾病;食用甜菜及蕃茄未消化亦會造成;痔瘡出血亦會出現點狀血斑。」

(4)淡棕色:為飲用牛乳類飲食。

(5)膿血便:見於細菌性痢疾

(6)棕黑色:為肉類含類較高食物。

(7)黃色:脂肪類及大黃梗葉。

(8)巧克力色便:常見於阿米巴痢疾。

(9)灰白色:為膽道阻塞或黃疸。

 

●檢體收集注意事項:

◎取新鮮檢體約10克(約半個拇指大小)放入糞盒送檢。

◎糞便檢體應置於潔淨的盛器,不得混有尿液、消毒劑及污水,以免破壞原有成分,使病原菌死亡或致生腐生性原蟲。

◎食用動物血、肝、瘦肉等可出現潛血試驗「假陽性」,必要時應限制以上食物,三天後再進行檢查。

◎含鐵質食物、鐵劑及X 光顯影劑等,亦會影響檢驗判讀。

◎寄生蟲或蟲卵檢查,檢查前不宜服用藥物或抗生素。

◎無糞便排出而又必須檢查時,可經肛門指診或採便管拭取標本。

◎灌腸或油類瀉劑所產生的糞便,常因過稀且富油脂而不適合進行檢查。

 

楊惠中(2008),「糞便檢查 為消化道健康把關」,自由時報,8月10日 ,B7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正確解讀健康檢查報告?

文、圖/楊惠中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

 

隨著國人教育水準的提升、經濟的成長,再加上保險公司的宣傳推廣,民眾開始關心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因此而主動/被動地去醫院接受健康檢查。

然而,拿到健康檢查報告後,許多人都有此經驗─密密麻麻的醫學名詞及檢驗數值,到底要如何解讀呢?顯示正常的數據是否保證就沒有癌症等相關疾病?若沒有詳細的確認評估,健康檢查似乎也失去了原本應該的意義。

那麼,該如何正確解讀健康檢查報告內容呢?

首先,檢查結果通常是以數值來表示,並附上正常值或異常值的範圍,且以紅色來區別異常值部份。在接獲報告書即可於檢驗室請教醫事檢驗師解釋報告內容數字及用語,再進一步由主治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受治療

檢查結果的判定會依檢驗結果的不同而有以下的基本分類:

無異常:可保持目前的生活習慣,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微度異常:不會影響目前的生活方式,僅需針對異常的項目進行複檢;

輕度異常:仍可維持目前生活模式,但必須做複檢觀察,例如六個月、一年後再接受複檢;

中、重度異常:宜儘快進行進一步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即使是正常值,臨床上仍須考量性別、族群、年齡、生活職業、用藥狀況、及檢查當時前後之活動狀況、體位、飲食、季節的時段的不同而異;且檢查的數值也會因方法、醫事檢驗師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故不該就單一檢查結果而影響情緒。

最後,需特別提醒民眾:「一般人認為在正常值的範圍內即是正常;但醫學上並非如此。臨床上所謂的正常值是指一般被認為健康的人中,百分之九十五都會在這範圍之內的數值;仍有百分之五的人檢查結果不在正常範圍內。也就是說,有些人即使是在『正常值』的範圍內卻是『不正常』;有些人則即使是在『異常值』的範圍內,但卻是『正常』的。」

因此,檢查過後,充分與專業人員的諮詢、溝通即是最重要的工作。千萬不可只看表面上的數據、解釋,而忽略身體潛在的疾病。如此才是健康檢查的真正目的。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確解讀腎功能檢查

有助早期發現腎臟疾病

楊惠中

(自由時報)

 

腎功能檢查是健康檢查中常見的檢查項目之一。然而,檢查目的為何?又該如何判斷檢驗值呢?

腎功能檢查首重尿液的篩檢,尿液檢查的優點是方便及簡單,藉由尿液檢查可評估腎功能及糖尿病、泌尿道細菌感染等疾病的嚴重程度,以達到早期發現腎臟疾病,並及早治療的效果。

◎尚有其他可檢測並評估腎功能的指標:

●血尿素氮(BUN):主要是來自蛋白質代謝的最終產物,正常的血尿素氮的範圍為10~20mg%,如果超過20mg%則稱之為「高氮質血症」。惟因為血尿素氮容易受到體內缺乏水份、食用大量高蛋白質食物、上消化道出血、嚴重肝病、感染、使用類固醇藥物及腎血流量不足等影響,而導致暫時性上升,所以血尿素氮雖然可做為腎功能的指標,但不如血肌酐酸及肌酣酸清除率來得準確。

●血肌酐(Creatinine Cr):主要是來自於身體肌肉活動的代謝產物,因此血中肌酐的濃度與每個人的肌肉總量或體重多少有關,而與飲食或水份攝取無關。所以相較於血尿素氮,血肌酐是較佳且較準確評估腎功能的指標。惟需留意的是,血中肌酐濃度正常時,並「不一定」代表腎功能正常,最好能夠再輔以進行肌酐酸清除率檢查,才可準確的判定腎功能。

●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是目前在臨床上使用廣泛且較準確的腎功能評估方法,檢查時必須收集24小時的尿液才能準確檢測。正常人的肌酐清除率約為每分鐘80至120 mL。肌酐清除率每分鐘50到70mL時,表示腎機能有輕度損傷。肌酐清除率每分鐘30-50mL,則代表腎機能中度損傷。如肌酸酐清除率小於每分鐘30mL,表示腎機能重度損傷。

●尿液比重及滲透壓:此兩項指標反映腎臟對尿液的濃縮能力。在臨床上,常使用止痛劑的患者,會因腎臟功能受損而導致濃縮能力異常。

●尿中微量白蛋白 (Microalbumin):可評估早期的腎絲球病變,特別在糖尿病、高血壓及紅斑性狼瘡(SLE)的患者,可作為糖尿病控制與追蹤的指標。因體內白蛋白的排泄量會隨晝夜略為不同(Diurnal Variation),所以最佳的檢體為清晨第一次尿或早晨的尿液。

 

楊惠中(2009),「正確解讀腎功能檢查 有助早期發現腎臟疾病」,自由時報,2月7日,B7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生健康檢查」

準媽媽第一課

文/楊惠中

自由時報

因臺灣結婚年齡層逐年提高,加上少子化等現象,許多「計畫」結婚的民眾顯得更加謹慎。因此,為讓準備當父母的民眾能夠產下健康的寶寶,「優生健康檢查」之程序顯得格外重要!

為提高人口素質,優生健康檢查是優生保健的起點,對於婚前及準備懷孕之男女,藉由優生健康檢查,可提早發現傳染性疾病及遺傳性疾病,以及提供健康篩檢與諮詢,其檢查項目包括:

●個人基本資料:如職業史、過去疾病史、使用特殊藥物史、吸煙史、喝酒史、家庭疾病史、過去孕產史等。

●一般健康檢查項目:血液常規檢查、尿液常規檢查、血型檢查、精液檢查等。

●遺傳性疾病檢查:地中海型貧血、細胞生化酵素、染色體檢驗、基因檢驗等。  

●傳染性疾病檢查:結核病、梅毒、病毒性肝炎、德國麻疹、愛滋病檢查等。

●精神疾病檢查:臨床精神科檢查、遺傳性精神疾病等檢查。

唯需特別提醒之事:「優生健康檢查並不能檢查出『所有』的遺傳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或不孕的問題,檢查僅是篩檢該社區中『發生率』及『盛行率』較高的疾病。優生健康檢查並不能取代產前檢查,因優生健康檢查係著重於身心狀況及家族病史、遺傳史的諮詢,以及婚姻生活及婚後生育避孕等衛生教育,只有藉由健康檢查及衛生教育才能保障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

 

楊惠中(2008),「優生健康檢查 準媽媽第一課」,自由時報,4月30日,B7版。

(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半胱胺酸

心血管疾病檢測指標

楊惠中

(自由時報)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心血管疾病雖病因複雜,但根據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與遺傳、高血壓、糖尿病、抽煙、缺乏運動及不當飲食等危險因子呈現明顯的相關性。」近年來,更有許多的危險因子也陸續地被證實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聯,「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許多醫療院所即是採用同半胱胺酸作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評估。

簡單來說,同半胱胺酸為一種胺基酸,體內的同半胱胺酸主要來源是由甲硫胺酸 (人體之基本胺基酸之一) 代謝後產生,是人體內有害的物質。維生素B6、維生素B12及葉酸均會參與及影響同半胱胺酸的代謝反應,當體內缺乏充分的維生素B群時,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濃度會增加。

根據醫學研究發現,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會引起血管上的粥化形成,而造成血管狹窄及硬化,也會因損傷的血管內壁形成血栓而導致中風、心肌梗塞、肺動脈栓塞並併發引起失智症狀。因此,同半胱胺酸的檢驗數據在評估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的危險性相當重要。

◎簡要介紹同半胱胺酸:

●正常健康成人血液中的濃度約為5~15 µmol/L。

●隨著年齡增加,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濃度亦會升高。

●男性的檢驗值較女性高。

●在吸煙者或腎臟功能不佳者,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濃度亦會上升。

藉由當適當的飲食並補充或增加維生素B群的攝取量,可有效降低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濃度,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由於同半胱胺酸檢驗是相當重要的健康標記。特別提醒:「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停經女性、腎功能不佳者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者。」可提早進行同半胱胺酸篩檢,若出現異常的檢驗數值,可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並詢問醫療專業人員,以確保自己的健康。

 

楊惠中(2009),「同半胱胺酸 心血管疾病檢測指標」,自由時報,3月9日,B7版

(歡迎轉載;唯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