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疾病的錯誤認知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公衛觀點:把醫療資源留給中重症

0512.jpg

楊惠中、邱飄逸

(蘋果日報)

    一名20多歲女性,曾接種過三劑BNT疫苗,沒有慢性病史,因為發燒、腹瀉而PCR篩檢確診COVID-19,從發病到死亡僅短短6天,提醒我們都要改變心態,既然要和病毒共存,健康照護責任就回到我們自身,留意是否出現呼吸道症候群及接觸史,我們自己照顧好「輕症」;才有助於醫療資源留給中重症患者。

然而,有些人無奈必須忽視自身健康變化而造成憾事。

    從美國這樣先進國家來看,非洲裔美國人感染COVID-19甚多,因需要工作維持基本而忽略自己健康狀況,甚至已有症狀仍刻意不去篩檢,因擔心確診了仍無法支付龐大的醫藥費;臺灣因有良善的健保制度,並不像美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更顯示「社經地位評估」在傳染病防治是極需要被關注的一環。

    安東尼佛奇(Anthony Fauci,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本身為愛滋病學專家,認同愛滋防治工作的經驗可以為新型肺炎疫情做出貢獻。傳染病防治工作應該互相借鏡,畢竟凡人皆非病毒的絕緣體。

    COVID-19肺炎與愛滋疫情的相似在於對於非洲裔美國人有嚴重的影響。若以愛滋為例,年輕的黑人族群相較其他族群有不成比例的較高感染率;而COVID-19疫情中,非洲裔美國人基於較初階的職業(經濟弱勢),也有不成比例的高感染率。

    隨著疫情的變化,臺灣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大眾的恐慌不安也隨之起伏。臨床照顧COVID-19確診者亦多表示擔心病情被揭露而遭受汙名及歧視,此情況常見於愛滋感染者。其實疾病本身並不可怕,對疾病錯誤的認知才是最可怕也最不必要。在這場與COVID-19及愛滋防治的戰役之中,我們都是同陣線的戰友,即使是小小的作為:盡到照顧好自己身心的責任,定時關注更新重要的防疫訊息,落實執行防疫政策,並將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都能匯聚成強大的正能量。沒有人會希望確診任何傳染疾病,而我們的平常心對待及與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是讓社會回歸正常生活運轉的重要復原力。

    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不會有停止的一天。因此全球警戒(Global Alert)本來就是很重要的事情。然而臺灣沒有參與WHO,對我們來說,失去了在第一個時點即刻控制疫情的機會。在SARS以後,許多國家才發現確實是不應該讓臺灣不在全球防疫網裡面,全球防疫是一個網絡(network),這個網絡不容許有任何的破洞,現實臺灣就是一個破洞。

    傳染病防治工作應該互相借鏡,國際公共衛生不該有人/國家是局外人。在病毒面前,我們必須保持警戒與謙虛,因為病毒對待人類,非常公平。

(原始報導聯連結)「對疾病的錯誤認知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公衛觀點:把醫療資源留給中重症

https://www.appledaily.com.tw/forum/20220511/NRP22LBWNFBGBCGPHZEMWOTNAE/?fbclid=IwAR1wuoBSGtDHL7YOpRaJqdiZfCReggiLyYFepty_v5V-xz82RBCJcyRbxRk

🍎🍎🍎🍎🍎🍎🍎🍎🍎🍎

楊惠中

臺灣露德協會/理事(法律政策)

法律學士/公共衛生(傳染病)碩士

21屆金峰獎/全國十大傑出領導人

🍎🍎🍎🍎🍎🍎🍎🍎🍎🍎

邱飄逸

臺灣露德協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專長:愛滋病防治與愛滋照護、照護輔具研發、成人護理

🍎🍎🍎🍎🍎🍎🍎🍎🍎🍎

🍎楊惠中、邱飄逸(2022),「『對疾病的錯誤認知比疾病本身更可怕』公衛觀點:把醫療資源留給中重症」,蘋果日報,511日,論壇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惠中 的頭像
    楊惠中

    ๑۩۞۩報導│人權│楊惠中│反歧視│法律│事蹟۩۞۩๑.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