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女性是製造完美嬰兒的機器?

─談產前篩檢與性別議題之2

楊惠中

(NOWnews/東森新聞)

生殖分工,仍違背性別平等

女性擔任受孕的生理事實,究竟是福音還是壓力?生殖加工製造過程須嚴格把關品質,僅允許製造完美的作品(嬰兒)?如此生殖分工,似稍嫌違背性別平等;但,科技似乎持續加深這樣不公平的事實。

我們信賴專家的專業來決定何謂好/壞的基因同時,往往忽略了女性的主體性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所謂的「專家」,也很難解決兩性及婚姻之中長久以來存在的問題。

檢驗科技所費不貲,女性在此過程裡不可避免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與焦慮。如果科技的運用只允許選擇「良品」,社會對於女性生產的要求也必定不同於過去。以往因科技無法揀擇任何我們想要的基因特色,女性只要能平安生產已足堪告慰、滿足各方的要求與期待,因為其他的一切都是由上帝決定。

然而,檢驗科技發展至今,如果生下來的孩子並不符合預期(縱使是美醜這樣主觀認定),做母親的一定首當其衝的面臨這樣的責難:「不是做過產前篩檢了嗎?為什麼作品(嬰兒)仍有瑕疵?」雖說父親亦可能面臨同樣的質疑;但,由於產前篩檢多只能透過母體進行,父親所受到的壓力怎可能大於母親?倘若產前篩檢成為常態之後,一旦生下身心障礙或特殊性傾向的孩子,母親總是不免自責;然而,這是女性該負責的問題嗎?

或許,科技的本質並不是要解決問題;女性亦並未因產前篩檢的技術成熟,即輕而易舉地成為母親。

 

基因篩檢,加重婦女生育「良品」的壓力

不論是生命倫理或是女性主義所倚重的核心概念─「選擇權」,往往與「優生學」、「科技發展」等價值衝突時,「以婦女為中心」這樣的理念,似乎仍得以討價還價淪為次要選擇。當產前基因篩檢成為「例行性」檢查意味著沒有其他的選擇。同時,隨著胎兒基因資訊的存在,是否增強了母親、胎兒以外的第三者─親屬、醫師、保險業者、雇主、國家等,對於產前篩檢的要求與介入?基因科技的蓬勃發展勢必關乎基因資訊的重視,是否隨之加重了女性對於生育「完美嬰兒」的責任?或許,女性千古以來不被期待成為一自主意識的個體,加工生產「完美嬰兒」以傳承人類的種族主義是跨文化歷久不衰的共識。

此外,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女性因為資源與資訊的缺乏,以及健康保險制度依照貧富而產生的差別設計,明顯低度使用產前基因篩檢;中下階層的婦女,也較無人工流產的資訊;某些文化上或宗教上反對墮胎的族群,縱使接受相同的例行性篩檢,篩檢的結果往往不可能有更進一步的善待處置,徒增婦女的壓力。

社會如何看待這樣的基因科技與遺傳方式?基因篩檢是不是促成階級複製?是不是加重婦女生育「良品」的壓力與剝奪選擇的權利?這是婦女選擇生育的同時,不得不考量的眾問題。

基因工程代表了人類最美好的希望;也是最黑暗的恐懼。因為生物科技展現了人類控制大自然的力量、渴望扮演上帝主宰世界的位置。然而,基因篩檢對於個人、家庭、社會,乃在於身體、性別、心理、社會與規範間產生的衝擊、矛盾與困難,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在每一個具體個案中所需要考量的因素,也不見得完全相同。我們不能過度樂觀地期待法律或其他制度設計,可以替我們做這些困難的決定;相反地,從決定接受基因篩檢開始,乃至於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之後,我們以及我們的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都必須誠實而困難地去面對每一個痛苦的抉擇;尤其女性擔任懷孕工作的生理事實,這樣仍無法改變的關鍵角色,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地「輕」……。

 

楊惠中(2010),「女性是製造完美嬰兒的機器?─談產前篩檢與性別議題之2」,NOWnews/東森新聞,3月9日,論壇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