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1.jpg

娘娘腔 不好嗎?

文/楊惠中


    當一個男孩子被形容為「娘娘腔」,相信在心情上必定感受不到一絲絲的愉快,甚至幾近不堪!或許僅是出於玩笑,又或許只是表達真實,這樣的名稱任再有為、再有風度的男士,恐怕也很難招架得住。
    前一陣子積極在協調黨內合作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因其和善的低姿態,即被攻擊形容為「娘娘腔」,相信以個性溫和著稱的馬市長,在此當中也難掩心中的不愉快。
    「娘娘腔」一詞,顧名思義即是形容一個男孩子具有陰柔的特質,比較安靜、比較斯文,當然這樣的名稱也常出現在學業成績良好或具有藝術天分的男學生身上,似乎意謂著男孩子就理應是表現在操場這樣的舞台上,粗獷、汗水、陽光。
    這樣的刻板印象,不單純僅是缺乏尊重的態度,就某方面來說,對於女性也帶有高度的歧視,畢竟,當一個男孩子「女性化」,是犯了什麼滔天大罪?難道,在先天的生理差異上,男性就是代表尊榮,女性就是代表卑賤,是這樣嗎?
    反過來說,當一個女孩子在球場上表現優異、領導能力強悍,就常被稱呼為「男人婆」,似乎,意謂著女性原本就不該享受只有男性才具備的尊貴與掌聲,是這樣嗎?
    這樣的言語,很難有人不受汙染。也許,我們都曾說過這樣的話,傷害一個善良、需要有人陪伴的朋友。語言,雖然不是具體的武器,但不可否認,它的確是有殺傷力,該怎麼拿捏,也不是這麼容易,或許,時時在意聽者的心情,能夠挽回一些不必要的人際對立。

楊惠中(2005),「娘娘腔 不好嗎?」,自由時報,7月2日,E9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報導│人權│楊惠中│反歧視│法律│事蹟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中髒空氣分子倍增

 

每天莫忘定時開窗通風

 

楊惠中

(自由時報)

 

炎炎夏日,室內悶熱難耐;室外酷暑易曬傷,讓人心煩!

 

然而,妳/你知道嗎?日本室內環境專家研究最近進行的「夏日室內空氣污染檢測報告」發現:「家中使用的油漆、膠合板、內牆塗料等多含有甲醛,在溫度高、濕度大的夏季,甲醛就會大量釋放(較平時增加20%-30%),下班、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務必先開窗!

 

另外,家用電器也常是污染源。很多家庭不注意及時清潔空調、電風扇,過濾網上吸附著大量的灰塵、蟲卵、花粉和霉菌。空調一開,這些有害物質就會隨風吹出,污染家中環境,患過敏、氣喘的民眾,於此時就會渾身不舒服。還有,電視、電腦和空調等電器還會產生正離子;寵物也會排放一定量的有害氣體,都對人體產生影響。

 

降低室內污染最經濟、最便利的作法就是─開窗通風。研究發現:「上午10點以前及下午3點之後,是兩個污染相對較低的時段,建議上班族可以在早晨7、8點鐘以及下班後通風。」

 

一次開窗時間的長短可以視室內外溫差而定,若室內外溫差較大,大約通風10分鐘左右;若外面不太熱,就要延長通風時間,至少30分鐘。

 

安裝通風裝置也是個好方法。在住宅密集的日本,幾乎每家的牆壁上都安裝一臺空氣對流扇(直徑大約15公分,依靠風力推動換氣),一年四季持續使用,以保持室內外空氣及時交換和流通。

 

節約能源已是我們全民的運動,為能兼顧荷包;又能健康地生活,在炎熱的夏天適時「開窗通風」,對我們確實很不錯。

 

楊惠中(2008),「家中髒空氣分子倍增 每天莫忘定時開窗通風」,自由時報,7月4日,B7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泰晤士河畔.JPG

〈旅遊的滋味〉倫敦音樂劇 購票經驗談

 今天的品嘗者/楊惠中

(自由時報)

   倫敦是音樂劇的發源地。安德烈洛伊韋伯繼全球票房總收入超過50億元的《歌劇魅影》後,讓世人期待已久的音樂劇─《歌劇魅影續集》(Love Never Dies),2010年3月9日的倫敦阿德菲劇場(Adelphi Theatre)展演;加上之前英磅下跌,國人到英國可享免簽證等優勢,前往英國觀光的旅人有逐漸增多趨勢。

   許 多人「發現」在倫敦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旁的「半票亭」(TKTS)可買到「半價」的音樂劇門票;但「半票亭」其實並非便宜購買處(常宣稱已無較便宜位置,也許是在該系統無法查閱 實際售票狀況)!那是給「觀光客」方便購票之處;真正便宜的票要到該「演出的劇院」買Day Ticket(偶爾有3折票價),或Standing Ticket,絕對會更便宜及省時。

   其中一次看音樂劇只花20英鎊(2樓位子,約新臺幣1,000元),不可思議吧!這是我時常在萊斯特廣場逗留的經驗分享,英國當地友人亦十分認同這樣的方法。

   萊斯特廣場是倫敦戲院區的中心,中央矗立著莎士比亞銅像,特拉法加廣場、國家美術館,以及非常有藝術氣氛的柯芬園亦在不遠處,隨著散步的心情在如此浪漫的環境中漫遊,人生還有什麼好計較呢?

 報導│人權│楊惠中│反歧視│法律

楊惠中(2012),「倫敦音樂劇 購票經驗談」,自由時報,6月20日,D10版。

(歡迎轉載、引用,並請註明出處)

 DSC03859.JPG

圖:女王陛下劇院,《歌劇魅影》常年演出所在劇院。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聚氰胺具化學毒性含氮量高

可偽裝蛋白質

 楊惠中

(自由時報)

近日,毒牛奶事件令我們十分恐慌!擔憂的問題明顯並非在於「食物」本身;而是在於「三聚氰胺」這物質之疑慮。

三聚氰胺分子式為C3N3(NH2)3,俗稱「蛋白精」,又名氰尿胺(蜜胺),是一種有機化工中間體,日常主要用途是與醛縮合,生成三聚氰胺─甲醛樹脂,屬一種耐高溫樹脂,用於料、層壓板、模塑料、粘合劑、紡織和造紙等該物質白色無味,與蛋白質外觀相似,但具有化學毒性,不存於天然食品(衛生署於網站首頁說明:「具毒性,『不可』添加於食品。」)若檢測食品中含有三聚胺,即可證實為食品加工時人為外在添加,已觸及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

由三聚氰胺化學式可知其含氮量約為66%,較蛋白質中之含氮量高出甚多(<30%)。因蛋白質之檢測較為複雜;實務上藉由含氮量之檢測(Kjeldahl method)即可推估蛋白質的含量。

該檢測方法簡單來說,是先檢測總氮含量,根據總氮含量再「間接」計算出蛋白質含量。由於含氮量之檢驗並不能區分「真蛋白氮或「偽蛋白氮」。添加三聚氰胺之食品理論上可檢出較高的蛋白質(實際上是較高的含氮量),如此可大幅降低其製造成本,從經濟上來說有較高套利空間。三聚氫胺並無法替代真正蛋白質,且沒有任何營養價值。換句話說,添加的目的僅是為了「偽裝」蛋白質含量提高的假像,並可提高販賣之價格!

若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吃了含三聚氰胺的麵包或蛋糕,那怎麼辦?成人的腎發展較成熟,功能也較好,而且不需將奶粉當作主要營養來源,應不至於造成如嬰兒喝毒奶粉產生嚴重後遺症。建議多喝水,讓一天排尿量到達2000西西,約一天上廁所7次,每次排300西西,則可避免腎結石。

 

楊惠中(2008),「三聚氰胺具化學毒性 含氮量高 可偽裝蛋白質」,自由時報,9月27日,B8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計程車計費表 要有「同」字標誌

〈都會叢林戰〉文/楊惠中

 

    民眾乘坐計程車,若發現車內計費表上未貼「同」字標誌,即是尚未檢核之車輛,未審驗合格的計程車,里程表計費可能出現誤差,建議不要乘坐,以免影響自身之權益。

    計程車計費表是否準確,一直是計程車業者與乘客共同關心的焦點。由於常有民眾與計程車司機爭議車資收費標準。依主管機關──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之認定,計程車內計費表貼有「同」字標誌,就是經過檢核之車輛(該表合格有效期限為1年)。經檢定合格之計程車計費表如經修理、調整、改造或檢定合格有效期間屆滿者,應重新申請檢定。

    依民國92年新修正之度量衡法第20條規定,對未經檢定合格,或未依規定重新申請檢定而為計量使用或備置者,可依同法第53條處以新台幣1萬5千元以上,7萬5千元以下之罰鍰。

    一般消費者在檢視計程車計費表是否遭到改裝,可由兩種簡便方法來辨認:

1.「檢查外觀」,包括是否貼有檢定合格單,是否在合格有效期限內、計費表各數字顯示有無缺劃等異常現象。

2.「檢視計費表的鉛封是否完整未斷損。」消費者搭乘計程車時,不妨留意察看。

    因此,當搭乘計程車時發現計費表之面板上,未貼附印有「同」字之檢定合格單,或合格單上之有效期限已逾期,都是屬於不合格之計費表,可以記下計程車車號向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提出檢舉,以確保大眾權益。

 

楊惠中(2007),「計程車計費表,要有『同』字標誌」,自由時報,3月7日,E5版。

(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事前噴喉頭麻醉劑

胃鏡檢查不痛了

 楊惠中

(自由時報)

 

大部分的人聽到需要進行胃鏡檢查時,多會退避三舍。其實不論是上消化道的疾病診斷或是健康檢查,胃鏡檢查都是非常重要的。

 

胃鏡,其實它的全名是「泛上消化道內視鏡」,它是一根黑色塑膠包裹的導光及目視纖維;由口腔放入胃內,可用以檢查食道、胃、十二指腸球部及十二指腸第二部分。胃鏡檢查能很清楚的看出上消化道之疾病,如食道炎、胃炎、食道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息肉、食道癌或胃癌等。

●胃鏡檢查注意事項

◎事前準備:檢查前至少8小時不得進食、進水,否易影響診斷,並促發受檢者噁心、嘔吐。為減少不適,可在檢查前3分鐘於喉頭噴麻醉劑。

◎檢查過程:先換上寬鬆衣物,採左側臥姿,雙腿微曲。檢查中勿吞嚥,應改由鼻子吸氣,口中緩緩吐氣。若感覺疼痛不適,可向檢驗人員打個手勢,切勿狂抓導管或發出聲音。

◎事後處理:檢查後1至2小時內勿進食,但可先喝水;避免食物造成食道或胃出血。通常喉嚨痛、異物感於1至2天後即就可消除。

 

●什麼人需要胃鏡檢查?

◎上消化道異物的取出。

◎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病人。

◎年滿四十歲並有胃癌家族史。

◎胃X光檢查發現有疑問時。

◎消化性潰瘍病人藥物治療前後

◎吐血或解黑便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

◎已知有上消化道腫瘤而要進行切片檢查時。

◎長期慢性且週期性的上腹痛或心窩處疼痛的人。

 

●那些人不適合胃鏡檢查?

◎意識混亂,完全無法合作的病人。

◎食道狹窄胃鏡無法放入者。

◎吞食硫酸或鹽酸等腐蝕性藥劑的早期。

◎消化道穿孔的病人。

患有心肌梗塞、嚴重肺疾者或腦中風等病人。

 

楊惠中(2008),「事前噴喉頭麻醉劑 胃鏡檢查不痛了」,自由時報,7月29日 ,B7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揉眼提神 急性結膜炎讓你「

楊惠中

聯合報

 

大學指考將屆,考生熬夜苦讀,加上經常揉眼提神,因而罹患俗稱「紅眼症」的急性結膜炎。近兩個月臨床發現結膜炎患者暴增3成,以考生居多,夏天是結膜炎的好發季節,考生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習慣,以免紅眼症上身。

 

炎熱的6月是多數高中準畢業生面臨升學考試的衝刺期,熬夜、飲食作息失常、忽略自身的衛生及健康狀況已成為現今考生普遍的狀況。考生頻繁接觸的教室課桌椅、電腦鍵盤、文具、書本、洗手檯、游泳池等,容易有細菌附著成為結膜炎滋生溫床,考生準備考試之餘應加強衛生習慣、攝取適量營養素並養成規律作息以提高抵抗力、保障身體健康。

 

結膜炎是指覆蓋眼瞼內及眼球表面的結膜發炎。傳染性急性結膜炎可由細菌或過濾性病毒感染引致;急性結膜炎的潛伏期一般為5到7天,發病後通常一、兩週後復原,如感染急性結膜炎會出現結膜充血、眼睛分泌物增加、怕光、溢淚、刺痛、灼熱、霧視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耳前淋巴腺腫大與角膜病變。考生若於考期受到感染,勢必對於成績有所影響,豈可不慎?

 

●預防方法:

◎「切記」勿以手觸碰眼睛,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

儘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場所。

流行期間,應儘量避免到公共游泳池游泳。

◎儘量避免與患者握手,及避免接觸患者使用過的寢具、毛巾、肥皂及門把、水龍頭等。

患者可能接觸眼睛分泌物的用品須煮沸或以漂白水消毒。

◎未用完的眼藥水應確實拋棄,以防被別人使用而傳染。

 

楊惠中(2008),「揉眼提神 急性結膜炎讓你『紅』」,聯合報,6月27日,E2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失敗性教育,師大奉為聖經?

楊惠中

(NOWnews/今日新聞)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日前在宿舍鞋櫃上放置保險套與潤滑液供人取用,以便宣導安全性行為;校方卻認為鞋櫃上不應置該物,因認為放置保險套即鼓勵性交、認為潤滑液是暗示肛交。其實,使用保險套是防治傳染病、避免懷孕最簡單的方式;潤滑液更是安全性行為中不可少的部分。這正顯示了對性傾向的偏見和性無知是緊密相關。

這樣的事,卻發生在培育健康教育師資的教育龍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放置保險套、潤滑液即是鼓勵性交?這樣的說法似有邏輯的問題。因現今學校普遍接受得以請「病假」、「喪假」,難道就是鼓勵學生生病、辦喪事呢?學生發生性行為,難道就不屬於該校學生了嗎?大學生已是成年人了,對於身體自主管理實有一定認識。

我們總以為年幼的孩子到了「那天」,所有的性知識就會像按鈕開啟,自動灌輸在腦海裡;然而,「那天」究竟是哪一天?結婚當天?確定感染性傳染病那一天?「舉槍上陣」時刻來得及安全上壘嗎?

人,有哪件事是可以不經學習/接觸就會的?不讓孩子接觸性訊息,不代表一切不曾發生!與其讓孩子盲目摸索中傷及無辜或自己;不如調整我們彆扭的心理,放膽地檢視自己是不是夠格提供性教育!

從網路性板上,學生對於保險套提出的問題,真令人捏一把冷汗!很多人以為「過期的保險套可以再使用」、「射精『同時』可將保險套拔除」、「使用雙層保險套」「性行為結束之後不用立刻取下保險套」或是「潤滑液塗抹在保險套『內』」,難怪常令對方覺得不舒適;也難怪各級學校縱容「9月墮胎潮」每年發生!

根據英國愛滋雜誌「Positive Nation」的報導,美國在布希政府曾推廣簽署「禁慾誓言」的年輕人,在一年內有60%已經毀約;其餘仍維持誓言的年輕人當中,一半承認有口交,但這些年輕人卻不認為口交是毀約行為!除了實際效果不彰之外,布希政府的禁慾課程內容宗教成分過重,甚至教導「自慰、觸摸生殖器就會懷孕」的錯誤訊息,更顯其荒謬之處,值得警惕。

主張「不是禁慾便是濫交」立場過於單一,加上守貞教育在美國已經被認為是「失敗」的運動,台灣性別教育何必堅持奉為聖經?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身為教育龍頭,理應不該自我矮化(因現今許多高中/職已准予在校內販賣保險套);否則,豈不是認定教育的廣度不包含性教育?或許,真正需要再教育其實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本身。

 

楊惠中(2009),「美國失敗性教育,師大奉為聖經?」,NOWnews/今日新聞, 11月8日 ,論壇版。

(歡迎轉載、引用,並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唇族,定期進行「口腔黏膜篩檢」

楊惠中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

 

國內口腔癌新增病例不斷竄升,十年內增加近三倍!死亡率十年內暴增兩倍以上,為所有癌症中增加最快速的癌症,目前每年死亡超過二千人。

或許,影星鍾楚紅夫婿朱家鼎近日離世,即是名人過世所留給大眾最好的提醒,讓許多人開始注意到「口腔癌」等相關健康問題。

分析檳榔成分,已知「檳榔素」具有致癌性,且其添加的「石灰」為助癌劑;據調查,88的口腔癌患者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但有3%到5%根本沒有任何危險因子足以致病,以女性居多。臨床認為,可能和假牙未裝好有關,因為不斷磨損口腔黏膜導致病變,也可能是個人體質或有致癌基因,目前尚無定論。

早在1985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就認為嚼食檳榔、吸菸與酗酒等行為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發生率。因為兩者合併使用,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若「三者」交互使用,則更有加乘致癌的效果。

然而,口腔癌有何徵兆呢?

●口腔黏膜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變白、變紅、褐或黑,且無法抹去。

●潰瘍:超過2週以上未癒合之口腔黏膜潰瘍。

●腫塊: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之腫塊。

●舌之運動與知覺: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

顎骨與牙齒:顎骨局部腫大,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

口腔黏膜之知覺與開口度: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或有刺痛感,開口受限,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

 

若有上述之症狀,應提高警覺,並立即到醫院進行的「病理切片檢查」。衛生署早於88年起開辦「癌症社區到點篩檢服務」接受「口腔黏膜篩檢」。社區民眾可參閱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國內口腔癌確認診斷及治療醫院單位網址:http://www.health99.doh.gov.tw/Doc/960726-01.xls (部分定點為免費篩檢,請先以電話方式確認,再行前往),如發現為陽性個案者,將由醫師主動轉介至各大指定醫院,進行更完整的治療與追蹤。

預防可能的危險因子,避免不健康的行為習慣,透過自我警覺,養成健康的生活並定期請專業人員檢查或治療,相信必能脫離口腔癌的威脅,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予藥師鼓勵與肯定!

紀念2011「藥師節」

楊惠中

(NOWnews/東森新聞)

 

醫療並非人人皆可執行的行業,唯有具備一定資格之人(取得專業證書、開業執照)方得執行醫療行為。明顯可知,醫療是一需經過政府特許的行業,任何尚未合法取得證照而擅自執行醫療業務者,將違反相關醫事人員刑罰之規定。法律既然以如此之強度保障醫療提供者的執業空間,排除其他未具資格之專業介入;相對的,當在緊急情況出現時,法律便可以「剝奪」醫療提供者在市場的締約自由,要求醫療提供者和危難中的病人聯繫成為醫病關係。依此,醫療提供者於法律的立場當然享有高度之權利同時,對於危難中急需要幫助的病人亦應負擔較高度的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如此才符合制訂該制度的立法目的與宗旨。

然而,醫師不等於藥師;藥師亦並非醫師。僅具有醫師資格不當然取得藥師資格;而僅取得藥師資格亦並不當然取得醫師資格。非醫師或非藥師不得分別使用醫師或藥師名稱行使執業及開業,除非同時具有2張以上的專業執照。因此,不具有醫師資格者(包括藥師)固不得擅自執行醫師業務;而未具有藥師資格者(包括醫師)亦不得擅自執行藥師業務,法律上之權利義務界定十分清楚,惟醫師與藥師的業務範圍各為如何?則有其說明必要。

「調劑權」一語為醫界和藥界利益衝突,雙方為捍衛自身專業而慣用之詞。惟將調劑行為昇華成為一種「權利」,是否妥當?仍具一有趣的問題。蓋不論調劑是醫師或藥師之行為,實際上應是一種服務之提供,只是因此一行為需具備專業技能,且關係著病患健康及衛生福利至鉅,故需將提供此一服務者限定為具有特定資格之人,並且在法律上負責提供調劑服務之義務,例如:藥師法第12條第一項之規定「藥師執行調劑業務,非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為調劑。」依此解釋而言,調劑行為就本質上來看,應視為一種義務,而非權利。在現今權利意識高漲的社會環境之下,對於任何新「權利」的創出,應謹慎為之。因為一種新的權利之發生,不僅無可避免地縮小其他原有權利的範圍,而且尚可要求政府部門對於該權利加以保護、排除妨礙該權利行使之行為,導致新舊族群間的猙獰面目。

醫界和藥界爭相主動提供調劑服務,就病患權益角度來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是信賴醫藥專業的同時,是否能就藥品之間的交互作用、配伍禁忌、藥物品質管理親自行使服務工作,而不是由「非」醫藥人員的醫師娘、工讀生擔任。畢竟,藥理專業絕對不只是數藥片的機械式動作;否則,醫學院體系之下則無成立藥學系的必要。在專業分工的責任分際,藥師不等於醫師,當然亦不等同於醫檢師、護理師、復健師……,除非同時具有2張以上的專業執照;但日前國內醫界關於藥品之調劑所爭執,似乎醫師即等同於藥師。依照法理的解釋慣例,法律並非是文字上的組合遊戲,一項條文亦並非整個制度的全部,醫界和藥界雙方針對藥事法第102條的內容爭執不休,在法律的觀點上,不免稍嫌低估司法運作的秩序。

另從病患的權益需要來看,對於醫療分工的眾多專業皆是同樣重要,健康的議題絕對並不止於疾病治療;預防醫學、長期照護、用藥安全、心理衛生等,皆在促進生命品質的滿意維繫。病患應該是所有醫療團隊的享受者,這也是醫學倫理教育中最基本的認知與態度,沒有人希望在發生醫療傷害事故之後才來界定責任的歸屬,否則即失去醫療專業必需分工的應有目的。在各專業間本質的差異與資源掌握極度不均衡之情形,眾多的專業仍然默默的做好份內的業務工作,而民眾亦應有其認知專業分工在這多元的社會裡皆有其存在的必要,良好的執業環境與民眾的適時給予肯定,專業分工這樣的理想,並不僅只是遙不可及。

在這一年一度的115「藥師節」,民眾在接受醫療照顧的同時,請給予專業的藥師鼓勵與肯定!

 

楊惠中(2011),「給予藥師鼓勵與肯定!─紀念2011『藥師節』」,NOWnews/東森新聞,1月17日,論壇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