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藥戴罩防愛滋 多麼痛的錯…

楊惠中

(聯合報)

隨世界愛滋病日來到,衛生單位近期大規模向民眾宣導篩檢愛滋病及性病,目的是幫助民眾對於自身健康有所關注;因為,愛滋病是關乎每一個人的事。

愛滋病毒的傳染途徑為:1.體液交換;2.共用針頭;3.母子垂直感染。並非如SARS經由口沫傳染,卻時常看到警方面對疑似愛滋病患時,戴上口罩及噴灑消毒藥水,不免令人驚覺國人傳染病教育實需再教育。若愛滋病毒真的這麼容易感染,恐怕最可能遭受感染的應是臨床醫護、社工人員;事實卻並非如此。期盼這樣的機會,能夠避免員警因不需要的恐懼而失去原有的辦事能力;更期待媒體再次報導愛滋的相關訊息時,能夠給予民眾正確而友善的社會教育。

過去政府的愛滋宣導多以男同志社群、危險性行為者為主,讓民眾誤以為愛滋病跟自身無關,警覺性偏低,主動篩檢的意願不高,往往到了病毒增加發病後,才驚覺自己已經受到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有250萬孕婦為愛滋感染者,也包括許多為單一性伴侶者,63萬名愛滋寶寶出生。目前已有藥物和母乳替代品等方法,可將嬰兒感染機率從45%降至4%以下,因此預防愛滋病母子垂直感染,已成為聯合國近年來的愛滋防治重點,並在疾病防治的同時,亦能夠顧及病患權益,以落實篩檢之成效與目的。

 

愛滋病Q&A

1.感染愛滋病毒有什麼危害?

感染愛滋病毒可能會導致愛滋病,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IDS -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愛滋病毒會破壞人類免疫系統,使人體失去抵抗疾病的能力,導致病毒、原蟲、細菌、黴菌等可輕易侵入,引發各種疾病及發生惡性腫瘤。

 

2.愛滋病毒傳染途徑?

a.與感染愛滋病毒者發生口腔、肛門、陰道等方式的性交。b.輸用有愛滋病毒血液、血液成份或血液製劑。c.與感染病毒者共用針頭、針筒。d.由愛滋母親垂直傳染給新生兒 。

 

3.得到愛滋病毒可不可以免疫?

愛滋病毒時常突變,產生不同的亞型,因此即使已經感染過,仍有可能重複感染。

 

4.愛滋病很容易傳染?

愛滋病毒主要透過性接觸及血液傳染,不會籍由空氣和飲食,也不會經由日常生活接觸而傳染。所以,只有危險行為,沒有危險族群。

 

楊惠中(2009),「噴藥戴罩防愛滋 多麼痛的錯…」,聯合報,12月1日,D2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愛滋,不應區分族群

楊惠中

(自由時報)

   日前一項對於男同志口交行為是否帶套子的調查報告,呈現同志族群有六成的比例是不執行戴套子的動作……。然而,長期以來,對於單一特定族群的調查報告,不但常常忽略了族群行為背後的特殊文化,從預防愛滋的角度,則可能產生更多的排擠效應,強化了某些族群的特定感染性,而降低了其他族群主動預防的重要。

根據英國愛滋雜誌「Positive Nation」的報導,美國在布希政府曾推廣簽署「禁慾誓言」的年輕人,在一年內有60%已經毀約;其餘仍維持誓言的年輕人當中,一半承認有口交,但這些年輕人卻不認為口交是毀約行為!除了實際效果不彰之外,布希政府的禁慾課程內容宗教成分過重,甚至教導「自慰、觸摸生殖器就會懷孕」的錯誤訊息,更顯其荒謬之處,值得警惕。

 

◎簡要說明愛滋傳染途徑:

●性行為:性行為未採取預防保護措施(全程使用保險套,包括口交)是目前全世界愛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徑。

●輸血:特別是對經常一旦失血就必需大量輸血的血友病患。目前全世界輸血感染愛滋病的比率為3~5%;我國為7.5%。

●共用針頭:最常見的是在藥物濫用、「共用」未消毒針頭而感染,在臺灣的比例不少。

●母子垂直感染:如果母親是愛滋病毒帶原者,極可能(約30%的機率)經由母體和母乳將愛滋病毒傳染給新生兒。

因此,愛滋的知識應該是要被普遍性的檢驗,不該區分性別、性傾向及社會地位等;否則,近年來發現許多原本認為是愛滋絕緣體的族群(如:女性、兒童、白領階級),在體檢時意外發現早已感染,錯失及時治療及杜絕傳染他人的時機,殊為可惜!現代人的愛滋資訊多是從朋友或網路而來,「一生」單一的性伴侶已幾乎不可能,與族群毫無相關,提醒還不知道的妳/你!

 

楊惠中(2009),「預防愛滋病,不應區分族群」,自由時報,12月12日,B7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貧血,「鐵」定重要

楊惠中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常務理事

 

今年冬天,陰雨綿綿加上寒流來襲,各地的血庫庫存量平均不足一個禮拜。近日,捐血車來到某地方法院進行捐血活動,卻發現業務繁忙的司法人員血紅素不足之情況特別嚴重。而且,本應是女性較容易患缺鐵性貧血,於該機關的男性職員亦有此狀況。面對維持社會正義的同時,司法人員實應更關注自身的健康。

 

血液中的氧帶著血紅素前往身體各部份,而鐵質是血紅素中相當重要的成分。通常我們可以從食物中就可以獲得所需的鐵質,通常患有缺鐵性貧血的人多是飲食中鐵質攝取不足、吸收鐵質的功能有問題或是血液的流失,當體內及骨髓中儲備的鐵質被耗盡,缺鐵性貧血就會慢慢形成。以下簡單提供能夠增進認識缺鐵性貧血及預防的方法:

 

◎缺鐵性貧血高危險群:女性造血造鐵的功能不及男性,加上血液(月經)流失量又大過男性,所以一般患有缺鐵性貧血的多是「尚未更年期的女性」;懷孕或哺乳中的女性需要更多的鐵質;嬰兒、孩童及青春期快速成長的青少年,以及平時飲食鐵質、肉類及蛋類攝取不足的人,都高度可能為缺鐵性貧血患者。

 

◎缺鐵性貧血次高族群:男性及停經後的女性若患有缺鐵性貧血,大多是因為長期性腸胃潰瘍性出血、服用過多的止痛藥(阿斯匹靈)或是癌症病患。

 

◎症狀:若血紅素中的鐵質量低於標準,患者可能會出現臉色蒼白、呼吸短促、容易疲倦、指甲易裂、頭痛、易怒、虛弱無力、低血壓、改變姿勢時覺得頭暈目眩、口腔疼痛以及忽然對某種特別偏好食物或沒有食慾等症狀。

 

◎預防:首先要注意飲食及均衡攝取紅肉(羊、牛肉等)、肝臟、蛋黃、榖類等富含鐵質的食物。若是鐵質嚴重不足,則必須補充鐵劑。維他命C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也能幫助製造血紅素,適量攝取量有幫助。要注意的是─牛奶及一些中和胃酸的藥物會阻礙鐵質的吸收,所以盡量不要和含鐵的食物一起食用。

楊惠中(2008),「預防貧血 『鐵』定重要 」,自由時報,3月2日,B7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雷射美容(報紙名瑿)   

 

雷射美容傷口照護 首重防曬

楊惠中

自由時報

 許多人考慮在豔夏來臨之前,進行雷射美容療程,以避免曝曬。雷射美容的手術方式大多是藉由輕微的熱效應來達到導入需求分子的增生,但是會使得皮膚暫時發生脫水及缺水的現象,此時便需採取漸進式的肌膚修復與保濕步驟。

因皮膚做完雷射美容療程之後,會變得比較脆弱,最重要的就是防曬,且至少要持續2周以上。即使待在室內,也要避免暴露在鹵素燈或電暖器前,否則會影響傷口癒合,還可能因此產生反黑現象。

一般雷射美容後的傷口照顧,通常醫師會給予外用抗生素或抑菌藥膏,或是貼人工皮保護。

藥膏的劑型通常會選擇乳膏,以保濕及適當與外界做隔離,人工皮是人工敷料的一種,其為抑菌材質,又有防水與防曬效果。

除了必須做好基本的傷口照護之外,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如果飲食不均衡或營養不足,連帶會影響到傷口的癒合能力。建議可增加動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如乳類製品、雞蛋、魚類、瘦肉、豆類製品等,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適量補充這些食物,可以強化組職修補,並可調節生理機能。

皮膚接受侵入式治療(去斑雷射、磨皮雷射、微針滾輪等)所產生的傷口雖然極為細微,但也必須適當處理,如此才會迅速癒合,也較不會有留下斑點或疤痕等後遺症。

另外,咖啡、巧克力、可樂、茶等含咖啡因的食物,以及菸、酒與剌激性食品(辣椒類、沙茶醬、蔥薑、芥末、咖哩蒜等),都會影響血液的循環與代謝,傷口仍在復元期的患者最好不要食用,以免造成傷口充血及發癢,影響癒合情況。

有蟹足腫體質或傷口修復能力不佳的人,不適合接受雷射美容。若病灶屬於惡性,應由醫師進行病理切片檢查,確定沒有疑慮後,才可再接受雷射療程,以免得不償失。

由於雷射美容後的傷口,對紫外線的抵抗能力變差,所以一定要做好防曬才行。尤其避免擦刺激性的保養品,或是亂去角質,也不能塗抹酸性的保養品,如左旋C、維他命C等,以免造成再次傷害。只要避免過度的清潔、均衡飲食即可,也可補充些蛋白質,以促進傷口癒合。

 

楊惠中(2011),「雷射美容傷口照護 首重防曬」,自由時報,4月3日,D12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410-淺藍色.jpg

賣命工作躲過裁員

肝癌卻悄悄上門

楊惠中

(自由時報)

    前所未有的企業裁員潮,少數人有幸不受波及;然而,一個人負擔兩個人(甚至三人)的工作,已是如今全球經濟蕭條之下,無可奈何的就業型態。

先生平日不抽煙也不喝酒,有幸成為經濟蕭條中的倖存者。年初至醫院進行健康檢查,赫然發現肝臟內長出一顆6公分大的腫瘤!才知已是肝癌第三期,無法開刀切除。為什麼從未察覺?其實,這也是多數剛被診斷出肝癌者的疑問。

肝臟是我們人體裡面最大的器官,功用像是化學工廠,忙著將送到這裡的養分做成適當的合成與分解供身體營養,並將送到這裡的有害物質進行解毒。平時它的工作非常忙碌,但是它具有「自我修復」與「再生」的能力,所以要保養肝臟最重要的不是吃什麼保養品,而是不要增加它的負擔!也就是勿酗酒、勿隨便服藥,食物盡量以天然的為主、少吃含人工添加的化學物質等……。

肝病的發作初期常常是無聲無息的,待累積到一個程度,病人才會開始有症狀;然而症狀又常不具特異性,往往更嚴重時,皮膚變黃、黃膽產生,或產生硬塊才知已是腫瘤了。許多人於此階段就醫,多半已是不易治療,殊為遺憾!

肝癌在形成的初期,驗血是不一定有變化。因此凡屬於肝病高危險群的人,不論自己有沒有症狀,一定要做定期的例行性檢查。

肝病高危險群者包括:

●B型與C型肝炎的帶原者;

長期酗酒者;

不明原因的肝功能異常者;

肝癌家族史者;

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品者等。

肝病檢驗方法:

肝功能檢驗;

甲種胎兒蛋白檢驗;

●肝臟超音波掃描。

提醒切勿延遲追蹤的時間,縱使追蹤多年檢驗為「正常」仍不可大意!若有初期的變化,應密切與醫療人員配合,以擬定適當的治療計畫。肝炎或肝癌的治療,目前已有長足的進步,只要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效果都會很不錯。千萬勿聽信偏方,或輕忽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經濟不景氣,許多人為保有工作特別「賣命」!辛苦之餘,提醒勿因忙碌而忽略了健康才是更重要的事。為自己、家人規畫定期檢查,別讓經濟蕭條下的倖存者淪為夭折!

提醒任何療程介紹無法取代醫師「親自說明」,請特別留意。

楊惠中(2009),「賣命工作躲過裁員 肝癌卻悄悄上門」,自由時報,2月22日,B7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代新生兒遺傳疾病篩檢

可檢驗多種代謝異常疾病

楊惠中

自由時報

 

現代人生育數少,以致新手爸媽特別關心遺傳疾病等問題,現在新生兒遺傳疾病篩檢是利用濾紙片採血法,於新生兒出生後3天內,扎寶寶的後腳跟,採集少量血液滴在濾紙上,並經過6小時陰乾後,分析血中代謝產物的成分。

傳統的新生兒篩檢項目如下:

苯酮尿症:苯酮尿症為體內無法有效利用食物中的胺基酸。由於胺基酸是提供新生兒生長的重要因子,因此患有苯酮尿症的新生兒通常會因胺基酸堆積於腦部,造成組織損傷,進而導致生長遲緩,或智能不足。

若能早期發現,於出生3個月內,給予特殊飲食或維生素,則大部份病童可有正常的智能發展。

高胱胺酸尿症:為含硫胺基酸代謝異常,造成胺基酸在體內堆積,因此在尿中排出大量的高胱胺酸。如未及早治療,將有智能不足、骨骼畸形、心臟血管疾病及血栓等臨床症狀。

半乳糖血症:為一種乳糖無法正常代謝的疾病。患有此症的新生兒,體內積存大量半乳糖,會出現有生長發育障礙、低智能等症狀。

控制飲食是最佳的治療方法,避免攝取含有乳糖及牛乳糖的食物。

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多由於甲狀腺發育不全,導致新生兒體內缺乏甲狀腺素,將使腦部及體格發育異常。若早期發現,可再進行甲狀腺檢查,以作確認診斷。先天性甲狀腺功能症的治療,為給予適量的甲狀腺素補充治療即可。

葡萄糖-6-磷酸去氫酵素(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症):此疾病是最常見的一種遺傳性症病,為紅血球內葡萄糖新陳代謝異常,細胞膜易受到特定物質破壞發生溶血並出現黃疸症狀,發病率男高於女。

除勿食用蠶豆外,尚需避免接觸如磺胺劑、樟腦丸或某些消炎退燒藥,否則易造成溶血。

新一代的篩檢採用Tandem Mass串聯質譜儀來分析人體各種代謝產物,稱為「二代新生兒篩檢」(Expanded newborn screening,ENBS),可檢驗多種代謝異常疾病(包括胺基酸、脂肪酸、有機酸等)。

不過,篩檢的技術雖不斷進步,新生兒篩檢仍然無法診斷出所有的疾病,所以爸媽還是要多注意孩子的變化,以確保新生兒的健康。

 

楊惠中(2008),「二代新生兒遺傳疾病篩檢 可檢驗多種代謝異常疾病」,自由時報,10月31日,B7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核病症狀像感冒,容易被誤診

楊惠中

自由時報

前陣子,一對多重抗藥結核病夫婦搭機之事件,令許多人開始注意到結核病的相關問題。或許很多人不知道─目前結核病為臺灣死亡率「最高」的法定傳染疾病,較愛滋病、登革熱等傳染病高出許多。一般而言,結核病引起的全身性似感冒症狀,如:「發燒、夜間盜汗、厭食、疲憊等。」因此,容易誤診斷為普通感冒進行治療,造成傳染病防治的疏漏,實是一嚴重的公共衛生議題。

結核病(Tuberculosis;簡稱TB)是一種目前仍普遍存在於全世界,尤其是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的慢性傳染病,它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造成的,在初感染時,大約95%的人會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發病,但會有終身再活化(Reactivation)的潛在危險,只有5%的人在初感染後結核菌會經由血行或淋巴液之散播造成肺內或肺外結核(如結核性腦膜炎)。經過初感染而未發病的人,日後也可能因外在再感染(Exogenous reinfection)而發病。

結核病的病原體為結核桿菌,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因結核桿菌需在有氧的環境及具有生長緩慢等特性,故較易長期埋伏於肺部,故由「痰液檢驗法」可偵測是否為開放性肺結核症狀。通常「非開放性肺結核」傳染力較低;「開放性肺結核」則具有高度之傳染性。

進行痰液檢驗時,取得適當且正確的檢體(痰液)是醫學診斷的第一步,以避免受到其他雜質或口水之污染。而後藉由痰液「塗片抗酸菌染色法」及「結核菌培養法」兩種方式鑑別診斷,前者是以痰液經過處理後直接在顯微鏡下觀察,具有操作簡易、費用低、省時等優點,但由於多種細菌均具有類似之抗酸反應,故僅以塗片染色法並無法確認菌種。而結核菌培養是將痰置於特殊之培養基上,經過數週後,實際觀察是否長出菌落,並以相關化學反應確認及鑑定。相較之下,實務上以細菌培養的方式作為確認菌種及鑑定為最有效的方法。

「早期發現、規則治療」是防治結核病的不二法門,民眾發現自己咳嗽有痰超過三星期,一定要及早就醫,並可透過胸部X光或痰液檢驗,以便確認自己是否感染結核病,如此才是預防結核病最可靠的方法。另外,室內應保持環境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即可預防結核病的傳播;均衡飲食、適度運動、正常作息、避免探病,亦可有效預防感染結核病。縱使只是一般的小感冒仍應注意個人衛生,病患的家人、親友持續給予病患的支持、關心及接納,亦是協助患者早日康復的最好方法。

 

楊惠中(2007),「結核病症狀像感冒,容易被誤診」,自由時報,8月26日,B9版。

(歡迎轉載、引用,唯請註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_20180521_115940.JPG

愛滋唾液快速檢測

無法百分百準確 仍須留意

楊惠中自由時報

民眾至醫療院所進行愛滋病毒篩檢,是將「血液」樣本送至實驗室,至少需一至數日才可獲得檢驗報告。但由於醫學檢驗技術進步,研發快速、方便的檢驗方式是現今檢驗醫學的新趨勢。

目前國內引進利用「唾液」進行愛滋病毒的「快速」篩檢,僅需20分鐘左右即可判定,對於欲在短期內得知檢測結果或顧及隱私的民眾,是另一項選擇的方式。

該檢測方法是利用唾液快速檢測棒,形如驗孕棒試劑(如圖)。操作方式十分簡單,受測者只要刮牙齦或舌頭,再加上數個操作步驟即可檢測。

若為陽性(+)患者,約3到10分鐘,即可得知結果,此時檢測棒會呈現兩條線;若是陰性(-)的檢體,檢測棒僅會有一條線(建議等待20到40分鐘確認)。不論是以血液或唾液為檢體檢測皆會受到「空窗期」(Window Period)的影響,所以即使驗為陰性,並不百分百「保證絕對」未受到感染。建議間隔數週後,再重複檢測,以避免早已感染,卻因誤判而錯失及時治療及杜絕傳染他人的預防措施。

需特別提醒的是,以唾液進行愛滋篩檢雖是一種快速的方式,但民眾若「篩檢」出陽性反應,還是必需要請醫事檢驗師進行最後的判定(因仍有人為操作疏失的可能)。

另外,使用唾液快速檢測需注意應使用「足量」的唾液,且不可事先刻意喝水及漱口,以免干擾判斷。

目前該檢驗試劑未於一般藥局及量販店販售,未來該檢測方法一旦全面推廣,將會大幅增加匿名篩檢的人數,增進民眾對於健康自主的觀念及提供社區式的篩檢服務。

楊惠中(2008),「愛滋唾液快速檢測 無法百分百準確 仍須留意」,自由時報,12月1日,B7版。

๑۩۞۩報導│人權│楊惠中│反歧視│法律│事蹟۩۞۩๑.
第57屆十大傑出青年選拔(兒童、性別及人權關懷類第2名)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滋病篩檢 孕婦別輕忽

(自由時報94年6月12日健康醫療版)

文╱楊惠中

台灣一年約有二十二萬名產婦,然而大部分在產前都沒有接受愛滋病抗體的血液篩檢,如以目前盛行率萬分之一點五計算,每年至少有三十名HIV陽性孕婦,如施行全面篩檢,將可預防十名以上愛滋寶寶產生,每一名愛滋寶寶的出生至少要耗費一千萬元醫藥費的支出,每年至少減少十名愛滋寶寶,意即可節省一億元以上的醫療費用,遠超過四千五百萬元的愛滋篩檢成本支出,因此本項政策符合成本效益,並可減少下一代的生命損失和社會成本。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有二百五十萬孕婦為愛滋感染者,六十三萬名愛滋寶寶出生。因目前已有藥物和母乳替代品等方法,可將嬰兒感染機率從四十五%降至四%以下,因此預防愛滋病母子垂直感染已成為聯合國近二年來的愛滋防治重點,並在疾病防治的同時,亦能夠顧及病患權益,以落實篩檢之成效與目的。

台灣現行的政策為準媽媽在接受篩檢前,醫護人員應說明愛滋病毒檢驗對孕婦和小孩的實質好處。且篩檢前須徵得孕婦的同意,並且無論孕婦接受篩檢與否,皆不應損及產前照護的品質,醫護人員並不可因此拒絕照護不願篩檢的孕婦或她們的小孩。同時這項諮商抽血流程還包括執行愛滋病毒抽血採檢服務、檢體送驗及告知檢驗結果,與陽性個案轉介等。

全世界目前實施孕婦全面篩檢愛滋政策的國家有英國、法國、德國、挪威、瑞典、芬蘭、日本、美國和香港等,這些都是已開發且低愛滋盛行率國家,顯見本項政策是所有重視婦女和無辜嬰幼兒健康權益國家的共同承諾。雖然這是一項自願性檢查,但為了下一代的健康,也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以及給予孩子第一份值得的禮物,準媽媽們還是應該考慮接受這項服務。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理事)

楊惠中(2005),「愛滋病篩檢 孕婦別輕忽」,自由時報,6月12日,E8版。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820-合成2.jpg

愛滋恐慌沒必要

(刊登於自由時報,94/04/13,第15頁)

楊惠中

近日常出現嫌疑犯疑似為愛滋病帶原者(HIV+),警方如臨大敵的新聞,吾人心中覺得納悶,也感到戒慎;一方面看到過度誇大愛滋感染的可怕性,另一方面也憂心因共用針頭而感染愛滋的民眾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亦有不少遭受嫌疑犯濺血或企圖自殺血液濺及的員警,擔心在執法過程遭感染愛滋病,在拘提或訊問嫌疑犯中,嚇得戴上數層口罩、噴灑消毒藥水,或是到醫院要求緊急服藥以免感染,或是作血液檢測,不禁讓人莞爾,警方對於愛滋病的態度竟是如此的荒腔走板,這不僅僅是對於疾病的無知,甚至還帶有某種程度的歧視。

由於社會或公眾媒體對於愛滋疾病多傾向負面的認識與瞭解,人們聽到愛滋病多心存恐懼,進而對於感染愛滋者避之唯恐不及,對於感染者的人性尊嚴並非是一種友善的態度,更何況是起於自身錯誤的認知與不必要的恐懼…。 (作者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法律政策委員會理事)

報導│人權│楊惠中│反歧視│法律

楊惠中(2005),「愛滋恐慌沒必要」,自由時報,4月13日,第15頁。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文章標籤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