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疫苗的分配難題—自以為正義 卻不自覺將弱勢推向不平等地獄.jpg

蘋果日報》疫苗的分配難題—自以為正義卻不自覺將弱勢推向不平等地獄

楊惠中    法律學士|公共衛生(傳染病)碩士

    有一群人掉落在世界偏遠處的冰川裡,救難隊要克服距離及飛機、救難設備結凍造成的安全行駛問題,加上能夠護送緊急食物承載重量有限,原以為3箱麵包足夠落難10人撐過數日;後來才發現更深處有另一群人掉落,粗估至少1000人。3箱麵包讓1000多人每人「只咬一口充飢」維持基本生命需求等待救援?還是讓原本最容易救援的10人每人「3塊麵包飽足」;其他人就當作沒看到,直接放棄?

    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其實就是我們的地球正在發生的事。

    疫苗(麵包)的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有沒有想過這嚴肅問題?當我們是那落難10人或是深處的1000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當我們是救難人員,如何落實平等與公道(Equality and Equity)?還是自己在運送中偷吃2塊麵包解饞(也不過2塊麵包而已,何況是「救難人員」)3箱麵包少了2塊麵包,無損分配正義的基本精神?

    我相信按我們的良心有一定標準,至少從好心肝診所、政治人物/權貴插隊接種COVID-19疫苗,在我們的社會不允許。

    那麼,我們就可以允許自己「3塊麵包吃到飽」卻不願分出1塊甚至1口麵包給也在受難的另一群人?按著良心,理由是什麼?

    旅印度文化研究學者張馨文:「疫苗公共化才是我們該做的事。變種病毒為世界抗疫設定了更嚴峻的遊戲規則:『充足疫苗雖不足以立即終結全球疫情,對抑制傳播、防止醫療崩潰與維繫生命而言,卻變得更加急迫與不可或缺。』世界不平等因疫苗的發明變得更加赤裸,人口僅佔世界13%的七大工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採購囤積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疫苗。而其他落後國家,如有13.4億人口的非洲,只有1.8%的接種率。疫苗成為特權,窮國有錢也買不到,只能仰賴施捨與捐贈。」

    這樣的發展並不是疫情才發生。世界貿易組織(WTO)藥物專利系統的設計,使財團利益優先於人類性命。即使是在如此致命的世紀傳染病災難裡,各大藥廠與先進國家的政府依然拒絕重新檢討優先順序、持續杯葛藥廠專利棄權、拒絕疫苗技術共享,不願對更深處、偏遠災難的另一群人(國家)協助措施提供充足的資金。

    這反而讓病毒找到破口的機會。任何一處的傳染病大流行,都給病毒變種的機會,強勢的新變種病毒更能突破既有防線,從偏遠之處再度散播至全球,引發新一波流行。

    每日新增確診38,500例,社會接近全面解禁但感染速率仍為全球第二高的英國,近日已確定批准使用輝瑞-BNTAZ兩支為「第3劑」的加強疫苗。然而,主導AZ疫苗研發的牛津大學教授,莎拉.吉爾伯特女爵(Dame Sarah Gilbert)多次公開強調:「西方各國當前的第3劑與兒童/青少年接種COVID-19疫苗政策,恐有反應過度的浪費之嫌,是沒有必要的反應。因為『第一劑』才是最重要!除了免疫力不全的患者或者是高齡高風險族群,推動第3劑加強接種確實有其必要;但我不認為我們此時需要擴大『全民接種第3劑』,畢竟絕大多數疫苗接種者,都能維持長久且有效的免疫效果。」

    就我們一般人都可知的現實:一、無法透過疫苗完全阻斷感染COVID-19;二、兒童染疫後的住院、重症與死亡率都非常低(或者說大部分的未成年者都不會對病毒有強烈反應)。那麼急著讓兒童/青少年接種疫苗的好處到底在哪裡?排擠更需要、更深處的另一群人?

根據美國一最新研究()顯示:「未成年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的反應結果,並不一定有正面的作用。特別是在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族群裡,無論有沒有接種COVID-19疫苗,住院、重症、與死亡的數字與比例,都遠遠比『完整施打』的成年族群更低。

在當前的研究中多認為疫苗的防護效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衰退;但衰退的程度與速率目前還沒有一致定論。同時各地重新爆發的疫情現況,大多發生於未接種疫苗者。因此就合理的防疫對策來看,除了特殊免疫高風險之外,大規模的第3劑疫苗接種,比起擴張疫苗第一劑覆蓋率,其實並沒有合理的效果與必要,時間點、效率與CP值也不高。

總有人擔心,第二劑接種時間若超過建議時間,是否會影響抗體的生成?

牛津大學臨床研究將兩劑AZ間隔時間分為三組,分別為812周組、1525周、4445周,結果為間隔4445周這組的抗體濃度居然最高。甚至臨床發現若AZ疫苗兩劑間隔太近,腺病毒疫苗(AZ)抗體可能會干擾第二劑效果,反而導致中和抗體表現效果不佳。

就傳染病防治的分配正義作法:「優先拉高接種COVID-19第一劑的覆蓋率,讓最多人都有第一劑帶來的基本保護力;而不是把疫苗現貨優先給已經打過第一劑的人接著打第二劑。因為第二劑的功能是把已經有保護力的人的保護力再往上拉高,對盡快達成群體免疫(讓最多數人有至少基本保護力)卻沒幫助。面對像是Delta變異株這樣高傳播力的致病原,盡量讓最多人盡快有基本保護力,讓病毒難以傳播,才是公共衛生正確的選擇。但目前各國確實做得還不夠好,總以為「只咬一口」無法充飢維持生命;事實有些人根本就「營養過剩」

    「直到每個人都平安之前,沒有人是平安(Nobody is safe until everybody is safe)」。若麵包(疫苗)就是讓人平安的物質,讓全世界所有人「咬一口充飢」維持基本生命需求等待救援,並透過各國具體承諾,達成技術共享、專利豁免與快速生產,建造足以提供所有人疫苗的生產與分配計劃,這才是「救難人員」落實分配正義的基本精神。

    當我們自以為是的正義,其實已將另一個群人(特別是極端弱勢)推向死亡(地獄)

DSC05099-酒精口罩.jpg

【附註】參考文獻: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Associated Myocarditis in Children Ages 12-17: A Stratified National Database Analysis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8.30.21262866v1

Hoeg團隊所得到的結論認為雖然接種疫苗對於「防疫」有著關鍵性的作用;但在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族群裡,「無論有沒有施打疫苗,住院、重症、與死亡的數字與比例,都遠遠比『完整施打』的成年族群更低。」

必須強調的是,Hoeg的報告與研究結論並不是認為「兒童/青少年不可打疫苗」,或者放大強調現行疫苗對兒童的健康風險;其所強調的是「兒童/青少年接種疫苗的效果與必要性」,比起「沒打疫苗的成年人」,並沒有非常迫切必要性。因此在當前各國政策上,兒童/青少年疫苗接種可能不適合一體適用或過度推廣,而必須再度強調每個人的免疫力狀況與個人選擇、以及社會防疫的其他連齡層需求權重性。

楊惠中(2021),「疫苗的分配難題—自以為正義卻不自覺將弱勢推向不平等地獄」,蘋果日報,914日,論壇版。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914/MZT6QUAM5JAZTBGRBR6YZYGF7U/

楊惠中    法律學士|公共衛生(傳染病)碩士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惠中 的頭像
    楊惠中

    ๑۩۞۩報導│人權│楊惠中│反歧視│法律│事蹟۩۞۩๑.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