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5888_892106384269979_6212967160828070690_n.jpg

印尼共和國72週年國慶慶祝酒會

Aug'25 Show at Grand Hyatt Hotel Taipei

"The 72'th Independence Day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N "

Junie akan menyambut para pejabat dengan tarian Welcome dance ' PANYEMBRAMA & BELIBIS '

8/28「印尼共和國72週年國慶慶祝酒會」@台北君悅酒店

楊惠中非常榮幸收到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的邀請,參加「印尼共和國72週年國慶慶祝酒會」,共襄盛舉!

現任印尼總統對台灣非常熟悉(曾經在台經商),最愛士林夜市;近距離與多位印尼政商界名人交流,期望與大家建立更深關係,使我們的聲音有機會傳達給有關部門或機構,建構共贏關係。

DSC_2770.JPG

爪哇傳統男生小帽 Blangkon Belangkon

A blangkon or belangkon (Indonesian) is a traditional Javanese headdress worn by men and made of batik fabric.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blangkons, distinguished by their shapes and origins: Ngayogyakarta, Surakarta, Kedu, and Banyumasan.

S__8446267.jpg

外交部政務次長/夏立言 賢伉儷、楊惠中

夏立言曾任駐印度尼西亞經濟貿易代表處代表、中華民國外交部政務次長、駐紐約辦事處處長以及駐印度代表、外交部北美司專員。

S__8446252.jpg

左起:何景榮/博士(第54屆十大傑出青年/印尼新住民二代)、張武修/監察委員、林麗嬋/立法委員(第51屆十大傑出青年/柬埔寨新住民)、楊惠中

 

S__8446248.jpg

許毓仁/立法委員、楊惠中

DSC_2718.JPG

館名:駐台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

英語:INDONESIAN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TO TAIPEI

印尼語:Kantor Dagang dan Ekonomi Indonesia di Taipei

是印度尼西亞在中華民國境內的最高辦事處,業務上與實質大使館相當。

本處成立於1970年,當初名稱為印度尼西亞貿易協會(KADIN)。在1995年改為現名。台灣方面在印尼的對應機構為雅加達市內的駐印尼台北經濟貿易代表處。

DSC_2731.JPG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rɛpʊblɪk ɪndɔnɛsɪa]),通稱「印度尼西亞」或簡稱「印尼」,為東南亞國家;由17,508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8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洲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東南亞國家協會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7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世界第7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齊及之後的滿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DSC_2721.JPG

左起:楊惠中、張武修/監察委員、何景榮/博士(第54屆十大傑出青年/印尼新住民二代)

印度尼西亞與臺灣的關係

南島民族由臺灣移居東南亞,約於西元前2000年移入印度尼西亞,構成現代多數印度尼西亞人,且遍布於群島,侷限了美拉尼西亞人分布範圍,美拉尼西亞人僅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東部。最早於西元前八世紀具備理想的農業環境及掌握水田種稻,促使村莊、城鎮、及小型王國於西元1世紀興起。印度尼西亞航道的戰略重要性促進了島嶼間及國際貿易,包括於西元前數世紀時即建立與印度及中國間的貿易關係,貿易也在印度尼西亞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印度尼西亞約有300多個民族及742種語言及方言。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為南島語族後裔,所使用的語言可追溯至發源於臺灣的原始南島語系,另一個較大族群為美拉尼西亞人,居住於印度尼西亞東部。爪哇族為最大族群,占印度尼西亞42%的人口,在政治及文化上皆居優勢地位,巽他族、馬都拉族及馬來族為最大的非爪哇族群,印度尼西亞華人則是具有影響力的少數族群,僅占3%的人口,但國家大多數商業及財富都由印度尼西亞華人掌控,但此情況也造成許多負面觀感,並發生針對華人的種族屠殺。印度尼西亞人對國家的認同感體現在強烈的地區身分上。社會整體尚屬和諧,惟社會、宗教及族群上的緊張曾引起暴力行為。

๑۩۞۩報導│人權│楊惠中│反歧視│法律│事蹟۩۞۩๑.
第57屆十大傑出青年選拔(兒童、性別及人權關懷類第2名)

arrow
arrow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