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3303_1.jpg

正視婦女兒童愛滋病問題(蘋果日報)
楊惠中 2006/12/01

還記得,澎湖在十多年前曾發生一名國小學童因輸血感染愛滋嗎?因疾病曝光後,全班的同學與家長擔心受傳染而拒絕與該學童一起上課,僅剩下這名學童與班導師。
時間過得飛快,這名「學童」已高職畢業了。但又為何提及「他」呢?因為,類似的情形,事隔十多年仍屢見不鮮。近日「關愛之家」受社區排擠即是典型例子。 
忽略疾病女性觀點
據教育部先前委託國立陽明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調查全國161所大專校院,共有122所學校回覆,其中43%的學校不曾設計有關愛滋病的課程與活動,80%以各種不同的名稱明訂愛滋學生管理條例(例如:於校規或招生簡章中,規定學生若感染愛滋病須退學、休學、退宿、不得入學校餐廳、只能住單人寢室等),更有高達「98%」的學校採取勒令休學或定期停學之規定。
根據疾病管制局最新的統計報告顯示,台灣地區的愛滋感染者總數已高達13,255人,其中本國籍男性感染者佔93.04%;女性感染者則佔6.96%。這是否代表著女性為愛滋的絕緣體?愛滋防治的對象是否只局限於男性/同性戀?或許,傳染疾病的預防/控制若只須處理「性別」問題,愛滋病的防治/宣導將會化約成為輕而易舉之事。
然而,兩者相差甚遠的數字之懸殊,並非代表著台灣地區的女性並未受愛滋病波及;相反的,這項統計報告顯示卻透露整個社會長期忽略了女性在疾病中所應具備「女性觀點」的性別對待/照顧思維。
女性感染愛滋的人數真就如此「慶幸」嗎?許多女性感染者是經男友、丈夫等固定、「單一」性伴侶所傳染,因此從未思考過自己可能感染愛滋的問題。
大多數的台灣民眾,尤其是女性,深信只要維持「單一、固定」的性伴侶,就可成為愛滋病的絕緣體。因此即使身體出現異狀,也不曾思考感染愛滋或其他疾病的可能聯結性,自然也就不曾進行篩檢、或就診,當然女性在統計報告顯示會如此「幸運」!又男性在兵役年齡會進行一或二次全國性的體格篩檢(當然包括愛滋檢驗);女性於此並無全國性的身體檢查,加上長期對自我身體的不重視,因此疾病管制局每個月的統計報告顯示,女性感染愛滋的人數,其安全性「似乎」遠大於男性! 
取得資訊飽受壓力
當女性對自我的身體有所覺察,希望取得進一步與愛滋相關資訊時,她們須要面對的則是一連串的社會壓力;許多女性難以承受社會文化的「有色」眼光,因為整個社會要求女性對於「性」的保守美德,無形地箝制了女性對於自我身體的掌控與及時照護,當社會期待女性作為一個「貞潔」、「保守」的主體時,女性愛滋感染者被賦予「放蕩」、「不檢點」和「濫交」的負面印象。只因社會大眾對於愛滋病的知識,仍與「不正常的性行為」作為高度連結的疾病,承襲著男性主導的社會思維,女性與愛滋病的相關性是不能被社會接受的,那將代表女性對父權控制的忤逆。
女性/兒童與愛滋已是21世紀的重要議題之一,在考量愛滋病的相關處境之時,女性的特殊性是不應該被忽略的。「澎湖學童」亦絕不會僅是特例,政府和社會應察覺這樣的關鍵,發展出適合女性/兒童的愛滋宣導教育;增強愛滋篩檢對女性/兒童的友善環境。 

報導│人權│楊惠中│反歧視│法律│事蹟

楊惠中(2006),「正視婦女兒童愛滋病問題」,蘋果日報,12月1日,A24版。

橫10-OK.jpg.jpg

arrow
arrow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