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E3368.JPG

人間異語:外科醫師不一定會割雙眼皮

楊惠中

(蘋果日報) 

Q:日前台大外科醫師洪浩雲出走至醫美工作3個月,又回到外科任職。依你長期從事醫療法律及醫病關係權益問題,怎麼看這現象?

A

   行政院衛生署就美容醫學做了非常明確的定義公告及新聞稿:「『美容醫學』一般係指由專業醫師透過醫學技術,如:手術、藥 物、醫療器械、生物科技材料等,執行具侵入性或低侵入性醫療技術來改善身體外觀,而非以治療疾病為主要目的。」由此不難看見,美容醫學涉及的並不一定是病患人權議題;反而比較是「消費者人權」問題。

   洪醫師事件帶出許多問題,大家都鼓掌稱讚他願意回外科;但他當初在毫無訓練之下(客觀應該說幾乎沒有),來到醫美執業3個月後又回到外科,從病患/消費者權益來看,他並不是個負責、專業的醫師。

   怎麼說呢?醫美的客人本來就多不是病人,若用治病的角度執行醫療,其實什麼也不用做。但為什麼她/他們想改善外貌?也許是職業需要(演藝圈、空姐、模特兒),也許是失戀、失業,又或許孩子將結婚參加重要婚宴,某方面來說是解決社會需求,外在的改變對她/他們很重要,醫美醫師就是在幫助這樣的消費者。

   目前主管機關迫切需要解決五大科醫師(內、外、兒、婦和急診)不足的問題。然而,醫師在醫院開個刀一般需要5、6小時,健保只補助幾百塊(客觀說真的很少);加上值班、被告壓力,醫師也是人,狀況不好,但最終倒楣的還是病人。五大科醫師轉到醫美的比例很高,其中以婦產科跟小兒科最多,因為這兩科因少子化,醫師壓力大、工時長,被病人家屬提告的機率很高。

   今年衛生署想整頓這現象,先拿醫美產業開刀,規定除了整外跟皮膚科,其他科別的醫師必須修習學分,目的是想把五大科的醫師拉回本科。這引發一些執業非常久的醫美醫師不滿,質疑整外跟皮膚科何以不用經過訓練即可執業?整外醫師就一定會割雙眼皮、植髮嗎?洪醫師在台大的外科訓練,相信一定非常紮實;但,美感、心理諮商、醫美療程的訓練呢?甚至對於美容產品的瞭解呢?也難怪洪醫師在醫美診所期間只能打雷射,直說醫美不是他想像中的簡單!一位現非常知名的植髮醫師,他當初從婦產科轉做植髮,而且已經是種子教師10多年;但他惱怒衛生署要求他重修衛生署的美容學分,我認為衛生署始終沒把臺灣醫療體制問題釐清,只是一昧下達政策,強制規定有意轉入醫美的醫師配合。這種僵化的制度才是扼殺臺灣醫師的兇手。

Q:制度上有何問題?

A

   我從醫學生畢業談起。一般醫學生畢業是統一先考一般科別,取得醫師執照後,再到醫院受訓2至4年,然後考專科。如果走醫美,目前只要一般科,不用專科,許多醫學生碰上現今醫療體制衰敗,醫療環境差,根本不想進醫院,就抄捷徑改走醫美。重點是衛生署不承認美容醫學會頒發的證書(當然也不承認醫美專科),醫美醫師只能自費到外國進修,但通常取得國外訓練認證回臺灣,主管單位不承認,這不是很矛盾嗎?目前我們有合法登記的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內政部台內社第8312826號),也常辦理會員受訓、規範、專科考試、頒證等,衛生署究竟為什麼不承認?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是合法登記的社團法人,就像一對新婚夫妻已向國家合法登記為配偶,縱使某方的父母不同意,有影響對新婚夫妻的婚姻法律效益嗎?衛生署就是醫師們的父母,衛生署可以忽視法律嗎?

   醫療制度還有許多待改革,還有多少類似洪浩雲醫師以為不用任何醫美訓練就可以出走到醫美現場執業,若就病患/消費者權益角度來看,衛生署豈不是幫兇?也難怪現今美容醫學產業參差不齊,糾紛當然少不了。衛生署不承認美容醫學醫學會的專科證書;但讓沒有任何經驗的醫師直接到醫美執業,這樣有比較好?而當初轉到醫美的那群醫師可能已經回不去本科了,因為他們連藥要怎麼開,都忘了。

   美容醫學不是專科?從病患/消費者權益來看,似乎有存在必要。

Q:醫學生都不走本科,這樣會不會像郭台銘講的浪費教育資源?

A

   這是整體環境問題,臺灣政府該負最大責任。所以現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每年都直接在台大、陽明畢業典禮設攤、徵才,是我們留不住自己的人才。

   我認為職業應該是自由選項,不是只有一條路可行。如果醫學系學生能將自己的專業運用在他的行業,那也不錯。劉昱亞,台大醫學系畢業後,他並沒有想當然耳地成為披白袍、拿聽診器的醫師,反而到外商公司擔任商業顧問,提著公事包到世界各國替客戶研擬商業策略。有人說他辜負國家栽培;但我不認為,畢竟當醫師並不是醫學生的唯一選擇。現今的醫療環境惡劣,醫師轉戰醫美,其實也是為生命找出口的方式,至少對臺灣的經濟、外交及醫療還是有不少的幫助(至少還留在臺灣當醫師)。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向臺灣醫師招手,劉昱亞出走只是肯定有更多好的選擇,政府一方面想推動觀光醫療;一方面限制醫美進行廣告及種種要求,以為五大科的醫師得以回流,殊不知,衛生主管機關似乎就是幫凶。

臺灣的醫療水準是世界知名!但,為什麼我們的醫療環境讓醫療人員不願「走本行」?這正是衛生署應該正視的問題。

   我期待病患/消費者人權還有更好發展空間,希望政府真能幫上忙!

 

記者許家峻採訪整理

楊惠中(2013),「人間異語:外科醫師不一定會割雙眼皮」,蘋果日報,3月29日,A24版。

๑۩۞۩報導│人權│楊惠中│反歧視│法律│事蹟۩۞۩๑.
第57屆十大傑出青年選拔(兒童、性別及人權關懷類第2名

 (歡迎轉載;引用時,請載明出處)

arrow
arrow

    楊惠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